-
宋挥玉斧 编辑
宋挥玉斧,该典故讲述的是宋朝与大理国之间厘定边界的事情。出自南宋笔记记载,未见于正史。
中文名:宋挥玉斧
时间:960年
出自:南宋笔记
类型:历史典故
“宋挥玉斧”的典故反映了赵宋王朝对大理国的基本策略。当时就有人对这件事评价说,以大渡河为界,使大理国欲寇不能,欲臣不得,“最得御戎之上策”。
实际上,赵匡胤“宋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之说,并不见于北宋人的记载,《宋史》中也无此一说法。直到南宋时方有以大渡河为界之说,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翰林学士朱震言:大理国本唐南诏,大中、咸通间入成都,犯邕管,召兵东方,天下骚动。艺祖皇帝鉴于唐之祸。乃弃越巂诸郡。以大渡河为界,欲寇不能,欲臣不得,最为御戒上策。”后来的《滇载记》及《南诏野史》、《僰古通纪》等书则清晰明确地描述了玉斧划界的事由,比如:《僰古通纪浅述校注》中说“时宋以大理内附,或请于大渡河外置城市,以便互市,诏问得失。知黎州宇文常言:‘太祖观地图,画大渡河为境,历百五十年无患。今于河外置城邑,边衅开,非中国之福。’乃止治黎州。”《滇载记》:“王全斌既平蜀,欲因兵威取滇,以图进于上,太祖鉴唐之祸基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曰:‘此非吾有也。’由是云南三百年不通中国,段氏得以睨临僰爨,以长世焉。”《南诏野史》说:“王全斌平蜀还京师,请取云南,负地图进。太祖鉴唐之祸,以玉斧画大渡河为界。曰:‘非吾有也。’由是段氏得据南诏相安无事。”
“宋挥玉斧”的典故传说流传甚久,兴许只是一种臆断,但被后人渲染得神乎其神。究其缘由,它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并非是一些捕风捉影之谈。宋朝军队平蜀以后没有继续南下大理,不外两个方面:一是吸取了唐朝与南诏相争导致国力衰竭而亡国的历史教训。二是鉴于当时立国未稳的客观环境,宋军不敢只身冒险,避免四面树敌。宋朝平蜀以后,统一大业并未完成,北有强敌契丹,南有南汉、南唐、吴越诸政权,不容许它把有限的兵力财力用于降服(也许永无结果)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这也迫使宋朝政府不得不在西南地区采取收缩政策,以便集中力量对付北方。所以,平蜀以后乃至整个两宋都没有对大理国采取军事行动。 “宋挥玉斧”的典故一再被宋朝地方官员引为托词,借以掩饰自己的无能与不作为,借以达到因循苟安、割地自守的目的。
那么 大宋王朝无意骚扰进犯,大理国是否有心侵犯呢?大家知道:大理国国力较弱(937年),一直走和平发展之路,君臣与国民都崇信佛教,“以佛立国”,用“儒释”治国,不好杀戮,对外无掠地称霸的野心,与外界交往多以和平友好互利的方式进行。虽在段思聪时,曾想进攻过四川,后为高氏家族反对制止。总而言之,大理国自其建立就基本上采取内守政策,不存在明显的扩张野心。
正是由于宋朝和大理国双方不谋而合地都采取了“守内虚外”的基本国策,双方均无意扩张疆域,所以“宋挥玉斧”,以大渡河为界的和睦共处才有机会与可能。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