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诏旨碑 编辑
大明诏旨碑乃是明朝朱元璋在沂山东镇庙碑林立下的碑。
此碑位于大殿古祭台东约四米御碑亭内,用料为石灰石,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其中碑首、碑身连为一体,与碑座榫铆连接。整碑通高6.8米,宽2.2米,,厚0.34米,其刻立规格等级之高,碑体体量之大,均为东镇碑林三百六十碑碣之首。
《大明诏旨》碑额题“大明诏旨”四字,篆书,字高30.5厘米,宽22厘米,阳刻。碑身正文为正楷大字,阴刻,碑文竖排19行,539字,每字高7.5厘米,宽6.2厘米。《大明诏旨》碑可以说是“诏定岳镇海渎神号”碑,宣扬的是朱元璋不同于前代统治者的祭神主张。
中文名:大明诏旨碑
立碑者:朱元璋
地址:大殿古祭台东约四米御碑亭
用料:石灰石
对于“岳镇海渎”的祭祀可追溯至远古先民的原始崇拜,是一个长期演变发展的过程。大体上经由图腾崇拜———山形祭祀———山镇祭祀———封禅行典———五岳行典———岳镇海渎祭祀。岳镇祭祀在国家祀典中最为重要。岳(镇)成为皇(王)权和国家社稷的象征。“五岳”为“天”的代表,是仁德和尊严的象征;“五镇”是“地”的标志,是国土和统治的化身。
《周礼·职方氏》载九州之镇山: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嵩山;正东曰青州,其山镇曰沂山;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泰山);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华山;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巫闾;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中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衡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所余四州之镇为会稽山、沂山、医巫闾、霍山,是以五岳四镇之谓。《周礼?四望》亦载有五岳四镇四渎之说。秦汉以后大致沿袭此制。汉武帝时,曾以天柱山为南岳,天柱山亦称霍山。后世祀典只有五岳四渎而不提四镇。五岳即岱、华、衡、恒、嵩。四渎即江、河、淮、济。江者长江,河者黄河,淮者淮河,济者济水。济水,古水名,发源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黄河下游河道即原济水河道,济源、济泺、济南、济阳等地名皆源于此。
至隋朝祀四镇,以霍为中镇,增曾为中岳和西岳的吴山为五镇之列。五镇者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隋书·礼仪志二》载:“开皇十四年(594年)闰十月,诏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冀州镇霍山并就山立祠”。《旧唐书?礼仪志四》称,唐玄宗时相继对五岳封王,五镇封公:先天二年(713年)封华岳神为金天王,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天宝五载(746年)封中岳神为中天王,南岳神为司天王,北岳神为安天王;天宝十载(751年)封沂山神为东安公、会稽山神为永兴公、吴岳山神为成德公、霍山神为应圣公、医巫闾山神为广宁公。及至宋代,封五岳为帝,封五镇为王,并封山神夫人为后。据《宋史?礼志五》载,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统一五岳帝号为:“东曰淑明,南曰景明,西曰肃明,北曰靖明,中曰正明。”政和三年(1113年),“西镇吴山封成德王,东镇沂山封东安王,南镇会稽山封永济王,北镇医巫闾山封广宁王,中镇霍山封应灵王。”元朝大德二年(1298年),铁穆耳加封“东镇沂山为元德东安王、南镇会稽山为昭德顺应王、西镇吴山为成德永靖王、北镇医巫闾山为贞德广宁王、中镇霍山为崇德应灵王。”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去其前代封号,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山水本名称神,五镇的称谓是“东镇沂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南镇会稽山之神、北镇医巫闾山之神、中镇霍山之神”。
以沂山为例,历代帝王对其封号足以看出对高山广水祭祀的重视程度。在唐代沂山被封作“东安公”,到了宋代又被封为“东安王”,元朝增封为“元德东安王”,朱元璋在他即位的第三年以圣旨的形成诏封为“东镇沂山之神”。然而对沂山的加封并没有就此而止。到了清朝雍正二年四月被清世宗封为“沂山佑民捍御之神”。同理,对其它“岳镇海渎”的封号一样名目繁多。
作为颁行天下,体现一代帝君重要思想的《大明诏旨》应该广而告之,以此效尤。据考,明朝的历代皇帝均恭敬地遵循了朱元璋的祭神主张,相沿不费。明成化三年(1467年)《临朐重修东镇庙记》碑中记载:“我太祖高皇帝(即朱元璋)谓,岳镇海渎之神必皆受命于上帝,非国家封号之所可加。”而更多的碑文中则有“国初去其封,为东镇沂山之神”。清代碑文中多有“明去王号,称东镇沂山之神”等记载。
从理论上来讲,既然是诏告天下的祭神主张,特别指出在全国供奉“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神”,在每处都应有朱元璋的《大明诣旨》碑。据初步考证,明初多处刻立此碑,目前仍存数幢。
就山东而言,四个地方应当刻立朱元璋的《大明诏旨》碑,分是东岳泰山的岱庙,东镇沂山的东镇庙,东海的祭祀之地莱州东海神庙(也称海水祠),祭祀孔子的曲阜孔庙。
朱元璋认为,孔老夫子乃天下宗师,“非有功于一方一时者可比,所有封爵宜仍其旧”。他高度赞誉了先师,申明了对孔子的崇奉原因。所以在今天的孔庙中完整遗存这一御碑。此碑高约7.3米,建有碑亭。碑正文与东镇庙碑文一字不差,唯有刻立时间稍异。东镇庙《大明诏旨》碑的刻立时间是“洪武三年六月日”,孔庙中则刻有“洪武四年正月日。弘治十六年九月吉日重立。”对照沂山东镇庙碑碑阴记载,参与立碑的地方官员“怀远大将军同知青州左卫指挥使司事叶大旺、青州府知府张思问、临朐县丞曾一德”等人的官秩谱系,可认定在沂山刻立碑石时间确为“洪武三年”。由孔庙碑中出现两个年号,可以推想,在朱元璋颁布诏旨后在孔庙中并没有当即刻立碑石,而是在第二年,也就是“洪武四年正月”立碑。时隔133年后,明朝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弘治皇帝朱佑樘重新刻立了《大明诏旨》碑。至于为什么重立?是因为原碑石不够高大、还是毁损等原因,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朱佑樘在其登基之后,于弘治元年三月责承大理寺的右少卿李介(字守贞)进行了隆重的“东藩代祀”。现存于东镇庙碑林中的《东藩代祀诗序》碑详细记载了这次祭祀活动的行程。“先师孔子家,斋沐从事,即毕,又东谒泰山,又东镇,又东海。每处寅敬,一如初祭之”。由此可知,弘治皇帝对国家祭祀的重视程度,虔诚地尊从了先祖朱元璋祭神的主张,这应该是重刻《大明诏旨》碑的重要原因之一。
泰山是五岳之首,其岱庙中理应刻立《大明诣旨》碑,但实地考察未能发现该碑,现存泰山史料中亦无记载。然而,岱庙天贶殿院西碑中存有洪武三年六月所立“去东岳封号碑”。此碑应称作“去帝号碑”。自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为“天齐王”;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加封为“天齐仁圣帝”;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诏加为“天齐大生仁圣帝”。朱元璋要以山水本名称神,首先要做的是革去前代封号,在泰山应去“帝号”。目前沂山东镇庙中“去东安王号”碑虽被毁,但其碑文收录在明万历年间临朐人王居易编写的《东镇沂山志》。两幢碑文内容大至相同,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予惧不敢加号,特以东岳泰山之神名其名,以时祀神,惟神鉴之”和“予惧不敢加号,特以东镇沂山名其名,依时祀神,惟神鉴知。”至于泰山岱庙中为什么只遗存了“去东岳封号”碑,并非和沂山一样既有“去东安王号”碑,又有《大明诏旨》碑,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全国范围内有多处祭祀东海神的场所,其中位于山东莱州城西北18里的东海神庙沿革最为悠久。朱元璋开宝六年(973年)始,在前代海水祠基础上,大修海庙。自此成为宋金元明清历代相沿的皇家祭祀东海神庙。今天我们所见泰山岱庙和沂山东镇庙碑林中所记“又东海”的祭祀之地,就指此地。隋代,国家祭祀东海于会稽县界;唐代祭东海于莱州,唐天宝十年(751年)正月四海并封为王,太子中允李隋祭东海广德王;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加东海为渊圣广德王,宋大观四年(1110年)加号助顺广德王;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春二月,加东海广德灵会王。据史料记载,莱州东海神庙里所藏有价值的历代碑刻达二百多座,在战争及运动中大部损毁,仅存遗址。值得庆幸的是,莱州地方志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掖县志》中记载了《大明诏旨》和“去王号”碑文。《大明诏旨》碑文与东镇庙、孔庙现存碑记内容完全相同。“去王号”碑文亦与泰山现存碑、《东镇沂山志》所记碑文雷同,其根本宗旨是“予惧不敢加号,特以东海名其名,依时祭祀,神其鉴知”。
洪武三年《大明诏旨》诏定的是对全国名山大川、各州府县城隍庙、历朝历代的忠臣烈士以及先师孔子的祭祀。“五岳、五镇、四海、四渎”自隋唐已有较为固定的祭祀场所,因而在全国众多的庙堂之中刻记了《大明诏旨》。已知的有,河北省曲阳县北岳庙、河南省济源市济渎北海庙、山西省霍州中镇庙等数处,碑石保存完整;陕西省陈仓区西镇吴山的碑石,在“文革”期间毁损,诏旨碑文被收录在《西镇吴山》一书;辽宁省北镇市北镇医巫闾山没有刻立,对此《医巫闾山志》解释为“洪武三年闾山周边正处于战乱之中”。除上述地区以外的岳山、镇山、海渎祭祀地,均有遗存洪武三年《大明诏旨》碑的可能。
五岳:称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
五镇:称东镇沂山之神,南镇会稽山之神,中镇霍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北镇医巫闾山之神。
四海:称东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
四渎: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③之神。
各处府州县城隍:称某府城隍之神,某州城隍之神,某县城隍之神。
历代忠臣烈士,并以当时初封名爵称之。
天下神祠,无功于民,不应祠典者,即系淫祀④,有司毋得致祭。
于戏⑤!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其理既同,其分当正,故兹昭示,咸使闻知。
洪武三年六月 日
①驭(yù):统率,控制的意思。
②僭差(jiàn chà):僭越失度。
③北渎大济:渎,古人把有独立源头,并能入海的河流称为渎;济是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而得名。
④淫祀:古人指不合礼制的祭祀,包括越份之祭与未列入祀典的祭祀两种。
⑤于戏(wū hū):亦作於熙,感叹词。
詹希元:又名詹希原,字孟举,号逸庵、丙寅讷叟,安徽歙县人。工书法,“詹希元善大书,兼欧虞颜柳,凡宫殿、城门、坊扁皆希元书。”洪武初为铸印副使,官至中书舍人。创制“五轮沙漏”,以齿轮、时刻盘合成。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生于元英宗至治元年,卒于朱元璋洪武五年,年五十二岁。幼敏慧。及长,师柳贯、黄溍,遂以文章著名。朱元璋召授江南儒学提举。后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洪武初,诏与宋濂为总裁,与修明史。书成,擢翰林待制。以招谕云南,死于节,谥忠文。祎著有王忠文公集二十四卷,及大事记续编,《四库总目》又曾重修革象新书,并传于世。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