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 编辑

明代朱元璋诗作

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

《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所写的一首诗。诗中反映了他渴望统一天下的强烈意愿;可东风吹醒了美梦,这时他自言在洛阳。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

作者:朱元璋

创作年代:明

文学体裁:诗

作品原文

编辑
马渡江头苜蓿①香,

片云片雨渡潇湘。

东风吹醒英雄梦,

不是咸阳是洛阳。

注释译文

编辑
①苜蓿:苜蓿属(Medicago)植物的通称,俗称“三叶草”(三叶草亦可称其他车轴草族植物),多年生开花植物,其中最著名的是作为牧草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牲畜饲料。

作品鉴赏

编辑
朱元璋征讨陈友谅时,战至潇湘湖,留下这首诗。

后两句的意思是:东风吹醒了英雄的美梦,这时才知道自己身在洛阳而不是咸阳。这两句诗是描写大梦初醒,美景已成空,惆怅无奈的心绪,跃然纸上。

白话说下,就是他梦中当了皇帝,统一中国了,结果醒来发现都是假的,心里很憋屈,但是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他欲图霸业的雄心。

咸阳是秦代一统中国的帝都,如诗文中之意,朱元璋在梦里向往着咸阳,这反映了他渴望统一天下的强烈意愿;可东风吹醒了美梦,这时他自言在洛阳。楚汉相争,刘邦在洛阳成皋与项羽鏖战,形势严峻,胜负未知,这正影射了此时正与陈友谅苦战水波的朱元璋的处境。

然而,朱元璋对“咸阳”的向往不仅仅停留在其象征意义——“统一”,更是愿意营国设都于斯。咸阳,又是古都长安的代称,据《明史-列传第三》载:“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抚陕西……御史胡子祺上书曰:‘……夫据百二河山之险,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帝称善。至是,谕太子曰:‘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汝往以省观风俗,慰劳秦父老子弟。’……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 自是,已然说明明初洪武年间朱元璋有迁都关中的想法,并且派皇太子朱标巡视关陕,太子归献陕西地图后却不幸重病,不久薨逝,迁都之事遂草草而终。

在他心目中,最理想的定都之处不是开封,而是在关中,即今天陕西境内。关中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系富庶之地,而且是中国最典型的以西安为代表的黄河流域都城文化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的起兴之乡,炎帝、黄帝曾族居于此。当年刘邦与项羽争天下时,项羽称王关中,刘邦还为此怀恨在心。所以,视刘邦为偶像的朱元璋最看好这片风水宝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他着手迁都前的调研工作,并派太子朱标亲赴陕西考察地理形势。《明史·兴宗传》专门记录了这件事,从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去关中建都是真心的,也是慎重的。但就是这次考察,朱标回途中得了重病,第二年春天就病死了。

清末学者唐晏亲自考察了西安府城后,在《庚子西行记事》中感叹:“明代紫禁城尚在,完整如新,且其址略宽于南京。明祖本志在都秦” 文中直呼西安秦王府为“紫禁城”,可见其规模壮丽,最终作者确认明太祖朱元璋本志在都秦,以仿效同起于布衣卒王天下的汉高祖刘邦。

作者简介

编辑
朱元璋,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龙凤七年(1361)受封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葬于明孝陵。

下一篇 铁板一块

上一篇 智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