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内命妇名

妃:本指匹配者,《礼记》“天子之妃曰后”,《说文》:“妃,匹也。”后来指低于皇后的女子级别,太子正妻,如皇太子妃、王妃。魏晋时候也指皇帝侍妾, 如三国时有淑妃,爵比诸侯王。 唐代延伸概念可指皇帝的高位侧室,替代了夫人一词的含义,譬如四夫人也可称作四妃(即贵妃、淑妃、贤妃、德妃),明清妃作为单独位号存在。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妃

外文名:Consort

别名:皇妃、宫妃、帝妃

读音:

本意:匹配,配偶。《说文》“妃,匹也。”

历史溯源

编辑
上古时期,妃是用来称呼君主之正室(如正妃),因当时后字的使用是用于称呼君主而非君主的正室。

周朝设一后三夫人六宫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皇帝正室为后,当时侧室有名号者皆称夫人,低位或无名号者为姬。汉初,妃仅指皇太子正妻,西汉后期,诸侯王正妻也改称为妃,具体又分为太子妃、王妃等,后世沿用,如魏明帝平原王时期的妻虞妃,南阳王妃张妃,唐广平王妻崔妃等。除“妃妾”一词以外,妃通常不用于指代皇帝之妾。

曹魏首次将妃一词用在称呼帝王妃嫔中,曹叡设淑妃,为后妃第四等,位次于皇后、夫人和贵嫔。晋武帝时,淑妃为九嫔之首,位在三夫人之下。南朝宋首次设贵妃,位列三夫人之首,仅在皇后之下。

唐宋两朝时,改三夫人为四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等为正一品,位在皇后之下。

唐玄宗时改为惠妃,丽妃,华妃。

明朝时,后宫位号分别不严密,以贵妃(后期为皇贵妃)为众妃之首并仅次于皇后,其余宫妃以寓意吉祥或美德之字作为妃的徽号。

清朝后宫,前期变化较大且有较大随意性。关外努尔哈赤时期还没有后妃制度。这时妻妾没有名号。努尔哈赤的16个妻子都叫“福晋”。皇太极时期,有了后妃之别,建立了五宫: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

入关后,后妃名称多了起来。顺治十五年(1658)决定采用礼官建议,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宁宫设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此外还有女官。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

康熙后典制完善了后妃制度。后妃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东宫有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宫有永寿宫、翊坤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每宫都有宫女供役使。

历代选妃制度

编辑

先秦帝王

先秦帝王的嫔妃 ,有不同的来源,有的是诸侯或是大臣的女儿,由他们的父亲献给帝王;有的是帝王们直接抢劫来的;还有的则是恩威并施,在以礼相求的同时加以武力威胁夺取的。 纣时西伯昌、九侯、鄂侯是纣任用辅助天子掌握军政大权的三公。九侯将自己美丽的女儿送给了纣。九侯的女儿不喜淫乱,结果被纣杀掉。纣还将九侯剁成肉酱以示惩罚。也有的嫔妃是帝王以双重手段才获得的,像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妹喜,她以歌舞闻名天下,想要得到她,一方面派说客前往提亲;一方面又伐有施求妹喜。最后有施没办法,有施夫妻独送妹喜艳妆出城。抢劫也是帝王获得嫔妃的一个来源,特别是国家之间兵戎相见时,失败一国的公主及一般少女很容易被对方虏获,成为对方宫中的收藏物,有的得到帝王宠幸,便晋封为嫔妃。不过,大多数是沦为宫婢。

汉代

宫廷要选民间之“良家女”,是汉代的法律制度。笄,古“算”字。《汉仪注》:“八月初为笄赋,故曰笄人。”即每年的八月初,朝廷为向天下征收捐税、租赋,便开始结算赋税。出人中核算赋税之官,称为“笄人”。朝廷向民间征收美女,也属于征收赋税,是每年都要进行的。每年八月是征收“良家女”的时候,此时朝廷派中大夫、掖庭丞、相工三种官员,去洛阳周围的乡间,“阅视”年龄在13岁至20岁之间的“姿色端丽”、“合法相”的女子,载回后宫。

在派下去征收“良家女”的官员中,“相工”之官,应多加注意。相工,必须是阉人,即宦官。凡是被看中的,就将其用车运到后宫,后宫再进一步筛选,方能决定能否陪伴皇帝。

东汉皇帝刘志要娶梁女莹(哥哥梁翼是刘志的大将军)为后,那时梁莹仅仅15岁。刘志即派遣一宫廷女官名叫吴姁的去对梁女莹进行身体检查。其框框条条之多、规格之严,毫不亚于当今的遴选太空航天员。这女官吴姁先检查梁女莹的走姿,结果发现其举止优美,婀娜多姿。吴姁接着摘下她的两只耳环,散开她的发丝,查其有无脱落。继而检查其秘密部分,命其裸体,但见她皮肤滑腻,有如凝脂,冰清玉洁,如芙蓉出水,证明皮肤良好。再查其乳房隆起,发育良好趋于成熟,表面发育正常。肚脐优美,能容下半寸珍珠。之后,吴姁对她的腋窝与脚底都检查了,结果令人满意,梁女莹才成了刘志的皇后。

皇后只有一个,享受的待遇当然是至高无上的。自汉武帝刘彻、汉元帝刘奭起,不再像其先辈刘邦、刘恒那么土里土气了,他们知道以女色取乐,并且越多越好。以后,汉后宫的宫妃数目成倍地增长,远远超过3000。

从《汉书·外戚传》中可以看出其称谓之繁杂,等级之森严:“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子、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至武帝制婕妤、女圣娥、俗华、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仪之号,凡十四等云,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汉成帝就曾封赵飞燕的妹妹合德为昭仪。婕妤视上卿,比列侯。汉成帝时最先封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之女许氏为皇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当时尚为嫔妃的赵飞燕不一般,于是把她带回宫中,封为婕妤,后废许皇后立赵飞燕为皇后。女圣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俗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八子视千石,比中更。充依视千石,比左更。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少使视四百石,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有秩斗食云。”自此,历朝君主都以此为模式,根据自己的好恶增减修订。

西晋武帝

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是“泰始”,当时司马炎刚刚建立起西晋政权。他登上帝位后,马上着手“博选”后宫佳丽。273年,为了切实做到“博选”,他先下了一条命令:挑选卿以下文武官员的女儿到后宫,若有把女子藏起来的就处以“目无君主”的罪名,直至死罪。在他还没有挑选完宫女之前,禁止老百姓结婚嫁娶,以便把所有适龄女人留着供他先行选择。第二年,又下令良家女和下级军官及小官吏的女儿5000多人,进宫供他挑选,骇人听闻,朝野愤懑,几乎导致人们揭竿而反。为了择嫔妃,晋武帝还派宦者驾着车,带着随从驰经各个州郡,物色美女。宦官们选来良家女后,再由皇后亲自挑选。这皇后便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杨皇后。这样一来,晋武帝司马炎的后宫顿时爆满。史称:“时,帝多内宠,平吴之后,复纳魏元帝及吴末帝孙皓的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由于嫔妃多,每天不知择谁侍寝才好,于是就发明了以羊拉御车,羊车在哪个妃子的门前停下,他就与哪个妃子饮酒作乐,并睡于该妃子之室。宫人为求宠幸,有的就取竹叶擦地,有的用盐汁洒地……以使皇帝的羊车停下。

明代

明代挑选宫女皆奉钦命而行。洪武十四年(1381)皇帝下令从苏、松、嘉、湖等地及浙、赣二省选民间13岁以上、19岁以下的女子以备后宫。明朝天启元年(1621),熹宗将举行大婚,先期选天下淑女年13至16者,有司聘以银币,其父母送之,以正月集京师,集者5000人。皇帝分遣内监挑选美女,每百人以齿序立,内监巡视之,说:某稍长,某稍短,某稍肥,某稍瘠,皆扶出,遣回1000人。明 日,诸女分立如前,内监谛视耳、目、口、鼻、发、肤、领、肩、背,有一不合法者去之,遣回1000人。又使通籍、姓、年岁,听其声之稍雄、稍窳、稍浊、稍吃者去之,去者1000人。明 日,内监各执量器,量女子之手足,随后,复使周行数十步,有点像选美选模特一样,目的在于以观其丰度,去其腕稍短、趾稍巨者,举止稍轻躁者,遣回又1000人,留者仅1000人,皆召入宫,备宫人之选。分遣宫娥之老者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因此入选者仅300人。在宫一月,熟察其性情言论耳评汇其人之刚柔愚智贤否,入选者只50人得封妃嫔。其余的只能沦为宫婢或仆役。

清代

每3年由户部主持选阅驻防八旗和外任旗员之女。吴振《养吉斋丛录》卷二十五叙述了挑选八旗秀女的做法:

旧制,挑选秀女,皇后及内廷主位之亲姊妹皆免挑。凡八旗官员、兵丁、闲散之女子,皆备选。嘉庆十一年,命汉军自笔帖式,骁骑校以上女子备选。十八年,命满洲蒙古自护军、领催以上备选。其拜唐阿(执事人)、马甲(清代八旗骁骑营马兵的别称)以下女子不备选;

挑选八旗秀女,事隶户部。其年自十四至十六为合列。有应挑而以病未与者,下届仍补挑。年已在十七以上,谓之逾岁,则列于本届合例女子之后。每日选两旗,以人数多寡匀配,不序旗分也。挑选之前一日,该旗参领、领催等先排车。如挑正黄、镶黄两旗,则正黄之满、蒙、汉分三处,每一处按年岁册,分先后排定。镶黄之满、蒙、汉亦分三处,每一处亦按年岁册,分先后排定,然后车识行。首正黄之满洲,而蒙古,而汉军。继以镶黄之满、蒙、汉。贯鱼衔尾而进,车树双灯,各有标识。日夕发轫,夜分入后门,至神武门外。候门启,以次下车而入。其车即由神武门夹道而出东华门。由崇文门大街至直北街市,还绕入后门而至神武门。计时已在次日巳午之间。选毕者,复以次登车而出各归其家。虽千百辆车,而井然有序。素谓之排车。闻旧时车马杂沓,先后凌乱,应选者争路不得进,不特坠珥遗簪而已。自嘉庆间额驸丹巴多尔济定此法,人皆称便。又内务府三旗挑选,亦排车在地安门之沙滩地方。

制度

编辑

唐代品级

前期:唐高宗武德、唐太宗贞观时期:

一品:妃(四人,分别为贵妃、淑妃、贤妃、德妃)

二品: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

三品:婕妤(9人)

四品:美人(9人)

五品:才人(9人)(在唐代,皇后不属于官职,所以无品级,连同婕妤、美人共称为二十七世妇)

六品:宝林(27人)

七品:御女(27人)

八品:采女(27人)(与宝林、御女曰八十一御妻)

唐高宗时:裁撤后宫人数,更易内官名称

一品:赞妃、德妃(代四妃)

二品:宣仪(4人,代九嫔)

三品:承闺(5人,代美人)

四品:承旨(5人,代才人)

五品:卫仙(6人,代宝林)

六品:供奉(8人,代御女)

七品:侍栉(20人,代采女)

八品:侍巾(30人,统称“内官”)。

唐玄宗时:根据法象之意改四妃为三妃

一品:惠妃、丽妃、华妃(但仍封杨玉环为贵妃均为正一品)

二品:芳仪(六人)

三品:美人(四人)

四品:才人(七人)

五品: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

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为六品至九品

宋朝品级

各个宋帝在位的时候略有差异。

一品:四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或宸妃)各一人)

二品:九嫔(贵仪、贵容、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各1人,或者 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1人)

三品:婕妤(无定数)

四品:美人(无定数)

五品:才人(无定数)

明朝品级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

皇后以下皆为妃位,后代皇帝多有改动,也设立了一些等级,皇贵妃位份在明宪宗皇帝事情确立。

明世宗嘉靖皇帝效仿古制设立后宫等级

皇贵妃、贵妃

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

九嫔(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

婕妤、昭仪、美人、才人、贵人、选侍、淑女

清代品级

皇后(1人) 【位同帝尊,不设品级】

一品:皇贵妃(1人)

二品:贵妃(2人)

三品:妃(4人)

四品:嫔(6人)

五品:贵人(无定数)

六品:常在(无定数)

七品:答应(无定数)

注:皇后不是官职,官女子是可以服侍皇帝的奴婢。

妃位介绍

编辑

历代妃号列表

朝代

君主

名称

封号/称号/谥号

备注

西晋

晋武帝

司马炎

刘媛

刘淑妃

-

公孙氏

孙淑

晋惠帝时进贵人。

晋惠帝

司马衷

谢玖

谢淑妃

-

南朝宋

宋文帝

刘义隆

潘氏

潘淑妃

-

殷氏

长宁园淑妃

原为殷修华,追赠长宁园淑妃。

宋孝武帝

刘骏

殷氏

宣贵妃

追赠,原为殷淑仪。疑是南郡王刘义宣之女。

宋明帝

刘彧

陈妙登

陈贵妃

-

南朝齐

齐高帝

萧道成

张氏

张淑妃

-

齐武帝

萧赜

范氏

范贵妃

-

张氏

张淑妃

-

齐明帝

萧鸾

管氏

管淑妃

-

南朝梁

梁简文帝萧纲

范氏

范淑妃

-

南朝陈

陈宣帝

陈顼

钱氏

钱贵妃

陈项原配,因娶柳敬言而被降为侧室。

陈后主

陈叔宝

张丽

张贵

-

北齐

北齐后主

高纬

冯小怜

冯淑妃

-

北周

周武

宇文邕

李氏

李妃

西魏柱国、陇右十二州诸军事、行台左仆射、太尉公、陇西郡开国公李虎之女。

周宣

宇文赟

元乐尚

元贵妃

后被立为天右皇后、天右大皇后。

尉迟炽繁

长贵妃

原为西阳郡公宇文温之妻,后被立为天左大皇后。

唐朝

唐高祖

李渊

万氏

万贵妃

-

尹氏

尹德妃

-

唐太宗

李世民

韦珪

韦贵妃

-

杨氏

杨贵妃

-

燕氏

燕德妃

初封贤妃,后晋封德妃。

郑氏

郑贤妃

-

徐惠

徐贤妃

原为充容,追赠贤妃。

杨氏

杨妃

-

阴氏

阴妃

可能降为嫔位。

唐高宗

李治

郑氏

郑贵妃

-

萧氏

萧淑妃

-

唐睿宗

李旦

豆卢氏

豆卢贵妃

神龙初年请求离宫回家生活,去世后以贵妃之礼葬,曾抚养申王李捴、玄宗李隆基

崔氏

崔贵妃

-

窦氏

窦德妃

玄宗李隆基生母,后追封为昭成皇后。

王氏

王德妃

-

王芳

王贤妃

-

唐玄宗

李隆基

董氏

董贵妃

-

杨真一

杨淑妃

-

武氏

武贤妃

-

武氏

武惠妃

后追封为贞顺皇后。

赵氏

赵丽妃

-

刘氏

刘华妃

-

杨玉环

杨贵妃

原为寿王李琩王妃,奉命出家为女道士,后唐玄宗下诏让杨玉环还俗,并接入宫中,正式册封为贵妃,马嵬驿兵变被杀。

钱氏

钱妃

-

卢氏

卢贤妃

原为美人。

韦秀

韦顺妃

谥号顺。

唐肃

李亨

张氏

张淑妃

后立为皇后,即张皇后。

唐代宗

李豫

崔氏

崔贵妃

升平公主生母,或与李豫原配崔妃为同一人。

独孤氏

独孤贵妃

追谥为贞懿皇后。

唐德宗

李适

王氏

王淑妃

唐顺宗之母,后立为皇后,谥号昭德皇后。

武氏

武德妃

原为充容,唐宪宗时册封为崇陵德妃。

韦氏

韦贤

-

赵氏

赵惠妃

-

唐顺宗

李诵

董氏

董德妃

由于顺宗在位时间较短,董氏直接由太子良媛受封为太上皇德妃。

唐宪宗

李纯

郭氏

郭贵妃

郭子仪孙女,升平公主之女,宪宗原配,即位后只被封为贵妃,后追谥为懿安皇后。

唐穆宗

李恒

武氏

武贵妃

追赠,原为才人。

杨氏

杨贤妃

-

唐敬宗

李湛

郭氏

郭贵妃

-

唐文宗

李昂

王氏

王德妃

-

杨氏

杨贤妃

-

唐武宗

李炎

王氏

王淑妃

-

刘氏

刘德

-

刘氏

刘贤

-

王氏

王贤妃

原为才人,追赠贤妃。

唐懿宗

李漼

王氏

王贵

僖宗李儇生母,后追尊为惠安皇后。

杨氏

杨贵妃

生前受封楚国夫人,追赠贵妃。

郭氏

郭淑妃

-

王氏

王德妃

原为韩国夫人,追赠德妃。

唐昭宗

李晔

何氏

何淑妃

后立为皇后,谥号积善皇后。

五代

后梁太祖

朱温

张氏

张贤妃

追封贤妃,后追封为元贞皇后。

后梁末帝

朱友贞

张氏

张德妃

-

后唐庄宗

李存勖

韩氏

韩淑妃

元配。

伊氏

伊德妃

-

后周太祖

郭威

张氏

张贵妃

为郭威第三任妻子,郭威建立后周,追赠她为贵妃。

杨氏

杨淑妃

为郭威第二任妻子,郭威建立后周,追赠她为淑妃。

董氏

董德妃

-

十国

前蜀高祖

王建

张氏

张贵妃

生太子王宗懿(即王元膺),被册为贵妃。

徐氏

徐淑妃

又称花蕊夫人。

徐氏

徐贤妃

花蕊夫人之姐,即顺圣太后。

前蜀后主

王衍

韦氏

韦元妃

-

钱氏

钱贵妃

-

苏氏

苏顺妃

-

南汉后主

刘鋹

李氏

李贵妃

-

后蜀高祖

孟知祥

李氏

李贵妃

原为后唐庄宗李存勖登基前的姬妾,后被赐给孟知祥,孟昶生母,即李太后。

闽康宗

王继鹏

李春燕

李贤妃

后立为皇后。

闽景宗

王延

尚氏

尚贤妃

-

北宋

宋太宗

赵炅

臧氏

臧贵妃

初为南唐后主李煜的宫人,后成太宗妃嫔,追赠贵妃。

孙氏

孙贵妃

-

方氏

方贵妃

-

王氏

王淑妃

-

朱氏

朱德妃

-

高氏

高贤妃

-

邵昭明

邵贤妃

-

宋真宗

赵恒

杜琼

杜贵妃

出家为女道士,追赠贵妃。

沈氏

沈贵妃

-

杨氏

杨淑妃

抚养宋仁宗,被追谥为章惠皇后。

刘娥

刘德妃

后被立为第三任皇后,谥号章献明肃皇后。

陈氏

陈贤

-

曹氏

曹贤妃

曹彬之女,仁宗曹皇后姑母。原为充媛,累追赠至贤妃。

宋仁宗

赵祯

张氏

张贵妃

追赠温成皇后。

苗氏

苗贵妃

原为德妃,尊封为贵妃。

周氏

周贵妃

原为贤妃,尊封为贵妃。

张氏

张贵妃

原为美人,尊封为贵妃。

董氏

董淑妃

原为充媛,追赠淑妃,后又追赠贵妃。

杨宗妙

杨德妃

曾出家修道,后召回累封至修仪,逝后追赠德妃。

俞氏

俞德妃

原为昭仪,后追赠贤妃、德妃。

冯氏

冯贤妃

原为始平郡君,累追赠至贤妃。

张氏

张贤妃

原为安定郡君,累追赠至贤妃。

宋神宗

赵顼

邢氏

邢贵妃

原为贤妃,尊封为贵妃。

宋氏

宋贵妃

原为充媛,尊封为贵妃。

张氏

张淑妃

原为婉容,追赠淑妃。

林氏

林贤妃

原为婕妤,累追赠至贤妃。

武氏

武贤妃

原为婕妤,累尊封至贤妃,后追赠贵妃。

宋哲宗

赵煦

慕容氏

慕容贵妃

原为美人,尊封为贵妃。

刘清菁

刘贤妃

后立为皇后,谥号昭怀皇后。

宋徽宗

赵佶

郑氏

郑贵妃

后立为第二任皇后,谥号显肃皇后。

王氏

王贵妃

-

王氏

懿肃王贵妃

-

乔氏

乔贵妃

-

刘氏

刘贵

追赠明达皇后。

刘氏

刘贵妃

追赠明节皇后。

崔氏

崔贵妃

被废为庶人。

韦氏

韦贤妃

高宗赵构生母,谥号显仁皇后。

王氏

王贤妃

-

杨氏

杨贤妃

-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吴氏

吴贵妃

后立为第二任皇后,谥号宪圣慈烈皇后。

张氏

张贵妃

-

潘氏

潘贤妃

-

张氏

张贤妃

孝宗赵昚养母,原为婉仪,追赠贤妃。

宋孝宗

赵昚

谢氏

谢贵妃

后立为第三任皇后,谥号成肃皇后。

蔡氏

蔡贵妃

-

张氏

张贵妃

-

李氏

李贤妃

原为婕妤,追赠贤妃。

宋光宗

赵惇

黄氏

黄贵妃

被皇后李凤娘害死。

张氏

张贵妃

在黄贵妃被李皇后杀害后,张贵妃出嫁于民间。

宋宁宗

赵扩

杨氏

杨贵妃

后立为第二任皇后,谥号恭圣仁烈皇后。

宋理宗

赵昀

谢道清

谢贵妃

后立为皇后。

贾氏

贾贵妃

-

阎氏

阎贵妃

-

宋度宗

赵禥

杨氏

杨淑妃

宋端宗赵昰之母。

明朝

明太祖

朱元璋

孙氏

孙贵妃

-

李氏

李淑妃

李氏

李贤妃

胡氏

胡充妃

郭氏

郭宁妃

郭氏

郭惠妃

崔氏

崔惠妃

胡氏

胡顺妃

郑氏

郑安妃

刘氏

刘惠妃

达氏

达定妃

葛氏

葛丽妃

韩氏

韩妃

余氏

余妃

杨氏

杨妃

周氏

周妃

明成祖

朱棣

王氏

昭献王贵妃

谥昭献

张氏

昭懿贵妃

谥昭懿

权氏

恭献权贤妃

谥恭献

韩氏

韩丽妃

谥康惠庄淑

崔氏

崔惠妃

谥康靖庄和

吴氏

吴惠妃

谥康穆懿恭

张氏

张顺

谥贞静

郭氏

郭顺妃

谥惠穆

王氏

王贤妃

谥恭和荣顺

龙氏

龙惠妃

谥安顺

陈氏

陈丽妃

谥恭顺荣穆

王氏

王贤妃

谥昭肃靖惠

王氏

王顺妃

谥昭惠恭懿

喻氏

喻贤妃

谥昭敬忠顺

任氏

任顺妃

-

明仁宗

朱高炽

郭氏

郭贵妃

谥恭肃

谭氏

谭顺妃

谥恭僖

王氏

王淑妃

谥贞惠

王氏

王丽妃

谥惠安

黄氏

黄充妃

谥恭靖

张氏

张顺妃

-

张氏

张敬妃

谥贞静

李氏

李贤妃

-

赵氏

赵妃

-

李氏

李丽妃

谥悼僖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庙荣思吴贤妃、端静何贵妃、纯静赵贤妃、贞顺吴惠妃、庄静焦淑妃、庄顺曹敬妃、贞惠徐顺妃、恭定袁丽妃、贞静诸恭妃、恭顺李充妃、肃僖何成妃

明英宗

朱祁镇

靖庄安穆万宸妃、贞顺懿恭刘敬妃、端靖安和王惠妃、恭和安静樊顺妃、庄僖端肃杨安妃、庄静安荣高淑妃、恭端庄惠魏德妃、昭肃靖端王贤妃、安和荣靖刘丽妃、端庄武昭妃、恭安宫和妃、昭静刘恭妃、恭靖赵庄妃、恭僖张成妃、僖恪余充妃、惠和陈丽妃、荣靖王贞妃

明代宗

朱祁钰

唐贵妃

明宪宗

朱见深

端顺柏贤妃、庄懿张德妃、端懿姚安妃、恭懿王敬妃、荣惠杨恭妃、康顺潘端妃、庄静王顺妃、和惠岳静妃、昭顺章丽妃、靖僖唐荣妃、恭惠梁和妃、靖顺郭惠妃

明武宗

朱厚照

淑惠吴德妃、荣淑沈贤妃

明睿宗

朱祐杬

温静王淑妃

明世宗

朱厚熜

荣安惠顺端僖阎贵妃、端和恭荣顺温王贵妃、庄顺安荣贞静沈贵妃、恭僖贞靖文贵妃、悼隐文恭妃、曹端妃、卢靖妃、怀荣郑贤妃、恭淑安僖杨荣妃、荣安马贞妃、赵懿妃、陈雍妃、尚寿妃、江肃妃、荣昭张德妃、恭僖王丽妃、端惠徐永妃、沈安妃、包宜妃、于宜妃、宋宜妃、王宸妃、褚晏妃、张常妃、王庄妃、彭安妃、杜庄妃、王康妃、张和妃、高和妃、高安妃、张安妃、王徽妃、张淑妃、陈静妃、王怀妃、何睦妃、耿平妃、吴定妃、李顺妃

明穆宗

朱载坖

秦淑妃、江贤妃、恭惠刘庄妃、恭静赵和妃、庄僖王荣妃

明神宗

朱翊钧

刘昭妃、周端妃、温静常顺妃、李顺妃、端靖王荣妃、庄靖许德妃、王僖妃

明光宗

朱常洛

李康妃、李庄妃、傅懿妃、冯敬妃

明熹宗

朱由校

任皇贵妃、范皇贵妃、张裕妃、段纯妃、李成妃、王良妃

明思宗

朱由检

王妃、王妃、刘妃、方妃、沈妃

清朝

清太祖

努尔哈赤

寿康太妃博尔济吉特氏、元妃佟佳·哈哈纳扎青、继妃富察·衮代、侧妃伊尔根觉罗·赖、侧妃叶赫那拉·绰奇、侧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侧妃哈达纳喇·阿敏哲哲、庶妃兆佳氏、庶妃钮祜禄氏、庶妃嘉穆瑚觉罗·真奇、庶妃西林觉罗氏、庶妃伊尔根觉罗氏、庶妃德因泽、庶妃阿济根

清太宗

皇太极

元妃钮祜禄氏、继妃乌拉那拉氏、敏惠恭和元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庄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追封皇后,孝庄文皇后)、侧妃叶赫那拉氏、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康惠淑妃阿霸垓博尔济吉特氏、庶妃颜扎氏、庶妃那拉氏、庶妃伊尔根觉罗氏、庶妃克伊克勒氏、庶妃赛音诺颜氏、庶妃奇垒氏

清世祖

福临

恭靖妃浩齐特博尔济吉特氏、端顺妃阿霸垓博尔济吉特氏、淑惠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宁悫妃董鄂氏、董鄂妃(追封皇后,孝献皇后)、悼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贞妃董鄂氏、恪妃石氏、庶妃巴氏(笔什赫额捏福晋)、庶妃穆克图·塞穆肯、庶妃唐氏(唐福晋)、庶妃钮祜禄氏、庶妃陈氏(陈图塞尔福晋)、庶妃杨氏(杨喇亥娘福晋)、庶妃乌苏氏、庶妃那拉氏

清圣祖

玄烨

佟佳氏

格格

(属妃级)

册封为贵妃,尊封皇贵妃,谥号悫惠皇贵妃。

乌雅·玛琭

德妃

清世宗生母,谥号孝恭仁皇后。

章佳氏

敏妃

追封,后追谥敬敏皇贵妃。

瓜尔佳氏

和妃

累尊封至皇贵妃,谥号惇怡皇贵妃。

钮祜禄氏

格格

(属妃级)

册封为贵妃,谥号温僖贵妃。

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

慧妃

追封。

乌喇纳喇氏

惠妃

-

马佳·吉鼐

荣妃

-

郭络罗·纳兰珠

宜妃

-

赫舍里氏

平妃

追封。

觉禅·双姐

良妃

-

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

宣妃

-

戴佳氏

成妃

-

万琉哈·妞妞

定妃

尊封为妃。

王氏

顺懿密妃

陈氏

纯裕勤妃

清世宗

胤禛

钮祜禄氏

熹妃

晋封为熹贵妃,清高宗生母,谥号孝圣宪皇后。

耿氏

裕妃

累尊封至皇贵妃,谥号纯懿皇贵妃。

李氏

齐妃

-

武氏

宁妃

-

刘氏

谦妃

尊封为妃。

清世宗

弘历

叶赫那拉氏

舒妃

-

噶勒杂特博尔济吉特氏

豫妃

-

和卓氏

容妃

-

汪氏

惇妃

-

陈氏

芳妃

尊封为妃。

沙济富察氏

晋妃

钮祜禄氏

顺妃

累降至顺贵人。

清仁宗

颙琰

恕妃完颜氏、华妃侯佳氏、庄妃王佳氏、信妃刘佳

清宣宗

旻宁

和妃辉发纳喇氏、祥妃钮祜禄氏、常妃赫舍里氏

清文宗

奕詝

璷妃纳喇氏、禧妃察哈拉氏、吉妃王氏、庆妃张氏

清逊帝

溥仪

淑妃额尔德特·文绣

妃嫔容像

清朝妃子容像

清圣祖慧妃

清圣祖成妃

清高宗舒妃

清高宗惇妃

清宣宗和妃

圣祖慧妃圣祖慧妃

圣祖成妃圣祖成妃

高宗舒妃高宗舒妃

高宗惇妃高宗惇妃

宣宗和妃宣宗和妃

-

下一篇 彭蕴章

上一篇 爱新觉罗·载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