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治中兴 编辑
同治中兴是指清朝后叶,同治帝在位期间(1862-1874年)的一个中兴阶段。适逢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媾和,及太平天国被消灭(1864年),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和谐时期,下开洋务运动。
也有人把清代咸丰至同治时期定为咸同中兴,作为一个中兴的阶段,但现时普遍都认为中兴时期主要在同治帝统治年间。
自然修补内部的政治秩序。基于封建统治者利益,部分儒生与农民在官僚带领下,收编武装力量,试图剿灭太平天国的叛乱。
对内乱后的经济调整。降低农村赋税,鼓励耕作及发放粮种,安抚人民的反抗情绪。
大兴科举,增加考试取录名额以笼络人才,防止类似太平天国的出现,笼络更多人才维护清廷统治,客观上造成近代中国人思想进一步腐化。
办洋务,主要在外交方面,与外国列强谋求共同合作。
钱穆《国史大纲》有提:"曾氏同治元年五月七日日记,详论洋务,谓:“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云云。"
一种观点认为“同治中兴”,实际上是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訢的自我吹捧。太平天国之后,清政府收拾战乱之后的烂摊子,因为富庶的江南十几年不能正常交税更显得困窘,恭亲王等引进国外技术,希望用西方技术和企业挽救清王朝,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努力下欣欣向荣,于是就有人宣扬这一时期为“同治中兴”。
洋务运动最想做的,是造出西方的“船坚炮利”,一方面抵御外国侵略,更重要的是镇压国内的人民运动。到了后来也办民用工业,总体上是官办工业配套和为官员们敛财的。其最大的“政绩”是北洋水师。洋务运动思想上,留下一批拥有西方视野,能够全面批判传统文化思想的人才,但这些人没有形成民族振兴的合力;有近代化的军事思想人才,但因为上有保守权贵排挤下有人民揭竿造反,这些人才成了后来军阀混战的基础;有中国现代企业的发端,但是畸形又脆弱,到了光绪皇帝戊戌变法的时候,已经是第二代企业。封建制度的腐朽、统治者的愚昧,最终毁掉了这场“自强”的迷梦。对于这段历史的研究,可参考美国汉学家芮玛丽(mary c. wright)的经典之作《同治中兴》。
日本殖产兴业的基本路线是政府扶持民间资本,鼓励私有资本自由竞争,其初始官营企业迅速私有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私人企业集团迅速壮大。中国洋务运动则始终没有走出“官督商办、政权垄断、官商勾结、中饱私囊”的死胡同,民间私人资本始终没有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体,私人资本的竞争力完全无从谈起。
日本很快放弃“尊王攘夷”的治国哲学,转向“全面开化”,奉行“和魂洋才”理念,全国上下奋起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海外开明之治为范,唯 一途,乃弃己之短,取彼之长,破陋习,变古格”(大久保利通语)。中国则顽固死守天朝大国虚荣,极力排斥西方先进思维和制度。“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及”(李鸿章语)。长期陷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争论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连“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亦未真正付诸行动。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