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漪园 编辑
清漪园,位于北京城西北,圆明园之西,玉泉山之东,全园面积约242公顷,其中北部瓮山(后改称万寿山)约占总面积三分之一,是一座山水结合、以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园。现为颐和园。1750年(乾隆十五年),开始建设,至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完工。北部万寿山山形呈一峰独耸之势,在山上集中建造了大量的点景建筑;南面为昆明湖,形成开阔的山前观赏范围。
1860年(咸丰十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全部破坏。光绪中叶,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挪用海军建设费二千万两白银修复此园,1888年(光绪十四年)完成,基本上保持了原清漪园的格局,至此更名为颐和园。
中文名:清漪园
地理位置:北京市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
开放时间:4月1日-10月31日 06:30-20:00(最晚入园18:00);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07:00-19:00(最晚入园17:00)
景点级别:AAAAA级
保护对象:颐和园
建设时间:1750年至1764年
联系电话:010-62881144
外观图
根据使用性质和所在区域,清漪园可分为四部分。
一是万寿山东部仁寿殿组群,为朝会及居住的宫廷区。这部分建筑布局谨严,具有静穆的气概。
万寿山
内部结构
三是万寿山后山和后湖。这里山形陡峻,河湖狭窄,空间封闭,景观以幽邃静雅为基调。除后山中部的藏传佛教寺庙及中段后湖两岸的买卖街以外,山坡上下,河湖两岸,皆配置小型园林建筑,树木葱郁,风景幽静,不求远观,移情内视,达到深奥的意境,和前山景观环境的对比效果是很成功的。
四是昆明湖的南湖和西湖。湖中点缀岛屿,岛上有形式不同的建筑及桥梁,尤以十七孔桥及西堤六桥最为著名,在湖堤翠柳碧桃的衬托下,宛如江南水乡景色。
乾隆时期北京清漪园万寿山平面图
清漪园在组景和借景方面十分成功,以南湖岛和堤岸将水面分隔成若断若续的几部分,增加了水域层次。在万寿山西部景域,可通过西堤、西湖将玉泉山、西山诸峰和塔、庙、树、田等景色组织到园景中来。而万寿山东部也可将圆明园、畅春园的景色俯借进来,纯熟地运用借景手法,扩大了清漪园的园景范围。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