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沽 编辑
大沽,解放前为天津县大沽镇,为天津市七十二沽的最后一沽,海河入海口,“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有京津门户、海陆咽喉之称。
中文名:大沽
所属地区:天津县大沽镇
特点:天津市七十二沽的最后一沽
评价:海陆咽喉
梗概
在明代,大沽口开始设防,炮台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鸦片战争前后更加大规模扩建,咸丰八年(1858年)为加强海防,确保京城安全,清朝政府在南、北两岸修筑“威”、“镇”、“海”、“门”、“高”
座大炮台和20多座小炮台,防务不断加强。近代随着国外列强对华侵略,大沽地区更成为北方战略要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提督史荣椿率部坚守炮台,与英军激战,大部分爱国官兵壮烈殉国,史称第一次大沽口保卫战。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为确保他们在中国横行,强行拆去了大多数炮台,后来只残留有南岸的“威”字和“海”字炮台以及北岸的“方”炮台。
1988年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整修后向公众开放。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解放后,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以“海门古塞”之誉评为“津门十景”之一,并确定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了不断改造升级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先后投资500余万元,新建3D影院,升级改造服务中心,扩建遗址纪念广场,开辟游客休息区域,增设多媒体影视播放、触摸屏历史资料展示以及临时展览等,并为游客提供饮用水、报纸、杂志等服务。
2013年2月16日,大沽口炮台遗址日前正式通过全国旅游景区质量评定委员会评定,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AAAA级景区称号。
史实
《辛丑条约》
拆炮台、驻军队。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