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宪派 编辑
清末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日俄战争结束后开始形成,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主要代表人物有梁启超、张謇、汤寿潜、杨度、汤化龙等。先后在江苏、浙江、上海、两湖和广东等地成立“预备立宪公会”、“宪政公会”、“宪政筹备会”、“自治会”等团体,并领导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1909年(宣统元年)12月,由张謇发起,成立全国性组织“国会请愿同志会”,于次年1月、6月、10月连续发动三次请愿,要求速开国会,被清政府下令解散。辛亥革命时,立宪派人士大都宣布赞成共和。
中文名:立宪派
外文名:The constitutionalists
形成时期:20世纪初
性质:资产阶级上层组成的政治派别
主张:君主立宪
立宪派的成员大体可分为国外和国内两个部分。在国外,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一些维新派逃亡海外后,继续坚持改良主义路线,大肆宣传保皇,并在华侨中建立保皇会组织。他们对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充满希望,立即组成帝国宪政会、政闻社等团体准备回国参与宪政。但清廷未能忘怀戊戌旧事,不承认其合法地位,严禁他们回国活动。国内的立宪派则是一些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和赞成君宪的地方官绅,其主要成员在戊戌时期也属于维新派。他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实力,同清政府既有密切联系又存在矛盾。他们在国内各地具有相当影响,是清政府所要笼络的主要对象。他们为促使清廷早日实行宪政,也纷纷组成团体积极展开活动,如江浙有张謇、汤寿潜等组织的预备立宪公会,湖北有汤化龙等组织的宪政筹备会,湖南有谭延闿等组织的宪政公会等。这两部分立宪派暗通消息,互相策应。1910年(宣统二年)国内的立宪派曾连续发动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
因为立宪派反对革命,就把他们视为反动政治力量,自然是不对的,因为这忽略了事物的本质方面,但说革命派与立宪派只是“殊途同归”,无分轩轾;甚至认为立宪派的和平变革较之革命派的暴力革命更少引起社会的震荡和破坏,因而更加高明,则也并不是一种合乎历史实际的判断。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政治纲领,确有高下之分,是非之分,优劣之分。而孰是孰非,主要看何者更加适应当时社会发展潮流的需要。革命派优于立宪派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对旧的统治秩序和统治力量进行了更多一些的打击和扫荡,而这正是当时社会前进所必要的前提。立宪派企图通过同旧势力的妥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这只能是幻想,他们发动的三次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的失败,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