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元化 编辑
王元化(1920年11月30日-2008年5月9日),男,生于湖北武昌,祖籍江陵。1938年初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元化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研究上开辟新路,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是中国1949年以来学术界的标志性领军人物。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7月至1985年5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
王元化同志是党的十二大代表,上海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上海市第七届政协常委。
中文名:王元化
别名:方典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20年11月30日
逝世日期:2008年5月9日
毕业院校:上海大夏大学
职业:著名文学评论家
主要成就: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出生地:中国湖北武昌
性别:男
王元化先生照片
王元化,著名文学理论家、评论家、现代作家、著名学者、《文心雕龙》研究学者。1920年11月30日生于湖北武昌,祖籍湖北江陵。曾用笔名洛蚀文、方典、函雨等。1935年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战爆发後,辗转天津、青岛流亡到上海。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江苏省委的文委领导下工作。曾在上海戏剧交谊社工作。后在上海《文艺通讯》负责组织工作。1940年至1941年参加编辑《奔流》和《奔流新辑》。1942年任上海地下党文委。1945年负责编辑《时代日报》副刊《热风》。同年下半年至1946年下半年,负责编辑《联合晚报》副刊《夕拾》。此后在北京铁道学院任中文讲师,在上海负责编辑《展望》杂志。1949年初《展望》被反动派查封,后又负责编辑《地下文萃》。
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党组成员、上海文艺工作委员会文学处处长、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副社长等职。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上海学术界也进行了相应的批判活动。在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中,上海的王元化、贾植芳和彭柏山等人受到株连。至1981年平反昭雪后,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和上海分会会员。并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筹备组)领导小组成员,上海文联党组成员,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复旦大学、上海师大兼职教授。生前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作家协会顾问。2001年,法国的大师级哲学家德里达来中国讲学时,王元化作为大师级学者,受邀与德里达进行了精彩的哲学对话。2004年12月14日上海美术馆展出了王元化的51幅书法作品。2008年5月9日22时40分在瑞金医院去世,享年88岁。钱钟书与王元化两位学界泰斗素有“北钱南王”的称号。
儿子:王承义
清华情结
王元化
胡晓明说,王晚年经常回忆儿时在清华园度过的美好时光,“可能年龄越大,旧时的记忆越清晰”,这与一般学者只能通过经典文献感悟大师不同,他是能够直接触摸到的,就是那个每天在他放学回家路上经常看到的——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在南园散步的王国维,清华园对他的影响已经浸入血肉,在积淀数年后,独特的治学精神和气质更为凸显。
1997年,王元化参加杭州大学百年校庆,他被介绍为“原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而非“思想史的学者”,他由此感叹“与过去相比,今日大学已成官场,大学不再以学者为荣,举行校庆时,竞以官阶相炫”。此时,他拿来与过去相比的参照是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梅主政时自比唱王帽的老生,在戏台上名为皇帝,实为配角。他称赞梅虽自然科学出身,却中西文理兼通,治校自然有大学之谓大师之相。
他的1990年代日记及诸多文章中,多有提及清华,1999年,为了发表一篇有关反思五四的文章,他向报社一位负责人据理力争时,又提到了立在清华大学校门内的那块碑铭,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基督信仰
1999年1月接受学者李辉采访时,王元化谈及基督教家庭对其影响时说:“如果基督教对我有什么影响,那恐怕就是《新约》中的基督教精神吧。直到今天,西方十九世纪文学仍是我最喜爱的读物。解放后,我没有在文章中谈到过苏联的作家和作品,因为引不起我的兴趣。”
他与夫人张可皆为莎剧研究专家。黑格尔的《小逻辑》,他精读过四遍,莎翁与黑格尔的经典名著,使1955年王氏在受胡风案牵连被隔离审查后得以度过痛苦的精神危机。
王元化的大家庭深受西方教会教育影响:父亲王芳荃少时家贫,得教会资助,为上海圣约翰大学首届毕业生,后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15年在清华任教;母亲桂月华曾在上海圣玛丽学校就读,外祖父则为一名传教士,曾为沙市圣公会第一任会长。
张可出身于苏州书香世家,毕业于暨南大学外文系。1948年,王、张二人的婚礼在上海以基督教仪式举行,1986年与2006年,王元化先后在同一个地方——上海衡山路国际礼拜堂,为母亲、妻子送别。 王元化出生即受洗,成长于基督教及中国士大夫传统教育的家族氛围之中,其人格、学术、思想难免受其影响。
王元化和妻子张可
1988年10月,《新启蒙》第一册《时代与选择》出版。
原计划是每月出一册,但是由于出版发行方面的种种障碍,实际上每两个月出一册,其他三册分别是《危机与改革》、《论异化概念》、《庐山会议教训》。
《新启蒙》第三册发行后,王元化在1989年4月一次答记者问中,把办刊宗旨作了说明:“丛刊不是时评性的,也不是纯学术性的,而是从文化角度的高层次来探讨人人关心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他更愿意说他是一个有独立思考的人。”丁东说,“1990年代,知识界恢复公共性话语,王元化影响非常大。在邓小平南巡以前,知识界公共领域实际上处于失语状态,当时是以反对和平演变为主旋律的,1980年代以来的思想解放已经没有话语空间了,如何恢复知识分子的公共话语空间,王元化起到的作用很独特。”
1994年6月,李泽厚发表了一篇《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8月王元化主编的《学术集林》就公开表示不同意“将学术界一些人开始出现探讨学术的空气说成学术出台思想淡化”,后来他谈到学术与思想的关系,“思想可以提高学术,学术也可以充实思想。它们之间没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那种势不两立的关系”。
王元化
北钱南王
“北钱南王”与“北李南王”这两种称谓,大约在1990年代后期流传于学界及传媒,意指彼时学术版图中的地标性人物。前者具指“北有钱钟书,南有王元化”,其学术坐标为中国古代文论——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钱钟书《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等同获中国首届
朱回应说,十年来,他并未放弃反对激进主义,只是在同时也需反对犬儒主义,“因为第一种反思,是在反思激进主义中坚持对现实的批判,而且因为有反思,这种批判才能掘进深化;第二种反思则不然,是在反思中往后退,放弃对现实的批判,可能导致犬儒主义。”而后者导致王元化误解。 朱文发表后,王元化未予公开回应。1997年4月15日,王元化看到《报刊文摘》转载的李慎之回忆《胡乔木与钱锺书之间一段鲜为人知的文字佳话》的文章,在当日日记中称,“慎之有此文此论,殊觉意外。”文中说“乔公与钱先生两位大家历来以改人文章点铁成金著称”,王元化对钱表示认可,对“胡公”则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胡的笔墨生涯不是与学术连在一起,而是与政治连在一起。他一度宣称他批异化论和人道主义的文章可以讨论,但不同意见却始终无法发表,只能在港刊上找出路。
2003年4月,李慎之在北京去世,王元化发唁电:“我和慎之虽然相识较晚,但从朋友那里听到他的为人和过去的遭遇,我对他是深感同情和尊重的。虽然我们在一些观点上(如对传统文化和“五四”运动)存在着分歧,但在总的方向和追求自由民主的立场上,是完全一致的。这两年来,我读过他发表的一些文章,曾与几位朋友谈过,我感到我们的观点渐渐趋向一致。我怀着期待,希望在更多问题上我们能够增进更深的了解。如今,噩耗传来,使我不禁感到茫然若失。我的年龄比他大,没有想到他竟会先我而去,我没有在他生前把我的一些想法向他倾吐,这是我深深引为遗憾的。关于我与慎之的关系,外界流传着一些不确切的说法,今天趁我对他的逝世表示哀痛的时候,我愿向朋友们作一内心告白。”
王元化笔迹
“文革”以后,王元化在繁忙的行政事务之中仍笔耕不懈,发表了很多论文。;从1979到1990十年内初版和重版的著译有:《文心雕龙创作论》(1979年初版,1983年增补版),《向着真实》(1982年重版)、《文学风格论》(译文集,1983年)、《王元化文学评论选》(1983年),《文学沉思录》(1983年)、《传统与反传统》(1990年)、《思辨短简》(1990年)。其中《文学沉思录》一书收入了他在1979到1982年所写的大部份文字,他旗帜鲜明地抨击文艺理论中以引证代替论证的反科学倾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哲学的高度,对若干重大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究,提出了富有独创性的见解,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如:把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明确指出知性的局限性,解释马克思所说的“从抽象上升到真体”即从知性到理性的飞跃(《论知性的分析方法》)。又把黑格尔《小逻辑》中普遍性——特殊性——个体性三范畴的理论应用於文学,从而深化了对形象思维(艺术思维)的认识。(《关于文艺理论的若干问题》)。以为形象思维和理论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应区分两种不同的表象:以思想形式出现的表象(科学的)和以感觉形式出现的表象(艺术的),科学家从个别中抽象出一般,艺术家则是通过个别去体现一般。在艺术思维中,由个别到一般和由一般到个别这两个认识过程不是并列的,而是互相联结互相渗透的(《形象思维杂记集录》)。这些论文与他的《文心雕龙》研究有着密切联系,许多创见写入了《文心雕龙创作论》一书中。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创作论》(1979,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是十年动乱结束后,我国文艺理论学界和古典文学研究界影响最大的重要著作之一。这部专著既对《文心雕龙》全书的理论体系作了严肃精湛的思辨分析,同时又第一次将这部古典名著所包含的思想和观念,上升到与西方文艺理论交流对话的层面。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由三篇专论组成,提出刘勰前后期思想有较大变化,汉晋学术思想系统中刘勰的原道观以儒家思想为骨干,以及刘勰"出身于家道中落的贫寒庶族"等观点,尤其是关于刘勰身世的重新考辨,推翻成说,具突破意义,后为学界大多数研究者认同。下篇研讨《文心》创作论内容,作者揭示并阐发的一些古代文论术语,既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又具有明晰的思辨色采,曾引起长久广泛的讨论。
相关书籍
九十年代王元化对中国文艺思想的研究仍有发展,其代表作是关于《京剧与传统文化答问》(收入《清园近思录》,中国社科,1998)。这篇作品从美学角度对中西方戏剧、西方美学传统进行比较,作者从文化和美学上提出的一些观点,既在艺术经验上有深透的说解,又在文化和理论上有广泛的意义。
《文心雕龙创作》一书,曾获全国首届(1979-1989)比较文学图书评奖荣誉奖。新一版易名为《文心雕龙讲疏》(上海古籍1992)。作者又增添四篇新论。
哲学研究
王元化三十年代开始文学批评活动,曾发表《文艺漫谈》(1947)、《向着真实》(1952)、《文学沉思录》(1983)等一系列作品,其中《文学沉思录》是新时期最富创发力的重要理论成果。涉及诸如形象思维、真实性、人性问题等,作者显示了长期思考之后,以强大的思辨力量发而为深刻的识见。其中如"文艺学综合研究法"、"风格学"、"知性方法"等,则属于作者开拓的新论域。尤其是其中《论知论分析方法》一文,是作者长期研读黑格尔《小逻辑》,厚积薄发的结晶。作者疏理了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一条思想方法线索,清理出一个由三范畴认识论(普遍、特殊、个别)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辨证思维系统。《文学沉思录》被誉为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曾获上海市优秀著作一等奖(1985)。
王元化从被隔离时期开始潜心研读黑格尔。认识论方面,如知性、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美学方面,如思想与情感融合的"情志"命题、风格问题、艺术表现的主体性与客观性问题等,都有独到的阐发与建树,在当代中国的黑格尔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尤为可贵的是,他九十年代后从反思黑格尔到反思思想史、反思对逻辑的人为权力和对规律性的迷信,更是当代中国黑格尔研究中独树一帜的。
文化研究
《莎剧解读》
除上述几个领域之外,王元化在翻译上亦有作品如《文学风格论》(1982)、《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1996,与父亲王维舟合译),《莎剧解读》(1998,与夫人张可合译),在海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中,曾多次应邀赴日本、美国、瑞典、芬兰、墨西哥等国访问讲学、参加会议,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也曾多次在上海图书馆等邀请海外学者作学术报告,举办座谈会;在国内多次主持、举办学术会议;组织大型学术研究项目《古文字诂林》和主编《学术集林》丛刊等,是当代学术交流和学术活动的重要媒介人物和组织人物。
初版《京剧丛谈百年录》有遗珠之憾,近年元化师一再嘱我整理增订。此番病榻指示增补伍子胥文,使我忆及他爱听爱唱伍子胥的往事,是兴之所至,还是另有深意?于是认真研读他嘱编的原文。 伍子胥本是楚国阀阅世家。父亲被害,满门抄斩,子胥一人得逃,奔吴国借兵报却冤仇,赢得后人称颂。封建社会的道德评价体系,核心在于忠孝二字。伍子胥报父仇,说孝可也,而他诛杀君主,忠在何处?这不是大逆不道吗?可是不然。王元化发现,孔孟之道里的忠是双向的。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则进一步说:君视臣为草芥,臣视君为寇雠。孟子甚至认为,杀掉昏君的行为不是弑君,而是“诛独夫”。据此王元化认为,有人以孔孟之道为愚忠愚孝,并为“孔老二”戴上“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的帽子,乃是冤哉枉也;相反,早期的儒家倒是民为贵的民本主义者。古人尊奉伍子胥为合于儒家理想的伟大人物这件事,说明了这一点。
王元化指出,君主本位主义和君主专制主义的的倡导人不是儒家而是法家。“独视者为明,独听者为聪,能独断者可为天下主”,这是韩非《外储说右上》所引他所崇拜的申不害的话。先秦法家里,申子和韩非子重“术”而商鞅重“法”,故而太史公将申韩合传,以区别于商鞅,是有眼光的。韩非在《忠孝篇》里批评孔子“未知孝悌忠顺之道”,意谓任何君王的权力,哪怕是昏主暴君,也绝对不容动摇和更易,而孔子赞美尧舜,称颂汤武,不合韩非子所谓的“臣事君”之道。尧舜禅让,是君臣地位颠倒;汤武鼎革,更为大逆不道。这使我悟出,若要在先秦诸子里找“封建专制主义代表”,则应把眼光投向法家韩非子。
王元化以晚年反思著称于学界。他说:“要不怕把思想,哪怕是自己最心爱的观念,放在理性的法庭上加以审判,重新估量它的价值,判定它是否应该继续存在下去,这才叫反思。”他还说:“儒家并不主张君主独裁,伍子胥反对平王并不被认为大逆不道即是一例。”“五四时代重法批儒不仅偏激,也可以说是错误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番重要言论,是先生在听唱《文昭关》之余,借着评论伍子胥而生发出来的。不亦见微知著乎?先生还说:“伍子胥那个时代的人,都有一种重然诺轻生死的侠义气概,正如莎士比亚剧中常常提及的罗马人有一种壮烈精神一样。”不亦自身写照乎?
《文心雕龙创作论》
中国五十年来的教育制度培养了畸形的“专业研究人员”,这些人员古今不贯通、中西不搭界,更不要说文理会通了。王元化先生其实在1949年特别是1957年以后,开始进行学术积累的。先生经过异常艰难的探求才取得杰出的学术成就的,当代学术研究者视野之狭窄,先生是有很深的感触的。思想家的视野总是较常人宽广的,先生认为造成这一怪状的是教育制度,并把眼光投向了1952年的院系调整。
2001年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与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为会议筹备委员会主席,王元化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像现在这样,许多人知道古代的不知道现代的,知道中国的不知道海外的,知道文学的,对历史、哲学也都不清楚,研究不仅狭窄,而且很难发展。这种情况的形成与一九五二年的院系调整有很大的关系。当时遵循苏联的大学制度,完全向专业化发展。……我常讲,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做分工的奴隶。分工必须在整体、综合、广泛的基础上进行。畸形发展,牛角尖越钻越细,其实是不应该有的。”全能主义政治制度中,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范式是三位一体的,懂得古代的人越来越少了。中国文学史、中国历史、中国哲学史三科中,绝大多数研究者挤在现代文学史、现代史、现代哲学史的小路上。还有历史文化资源流失的问题,中国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并不是从五四开始的,也不是由于1952年的院系调整,正是“鄙弃既往、迷信将来”(张奚若先生语)的斗争哲学,妄图使我们丧失中国文化的血脉,它成功的使中国学人失去了中国文化的身份证。我们可以观察苏联,斯大林推行野蛮的文化专制主义,但斯大林并没有消灭俄罗斯的文化传统。普希金、托尔斯泰、契诃夫一直是俄罗斯文化的伟大先驱,俄罗斯文化是不存在断裂的。
第一,他认为,不应因袭过去陈说,将五四时期的文化简单看作是“文白之争”或“新旧之争”。因为这两个概念不能完整地规范五四文化的整体,它具有更深远更广阔的内容。近年来受到学术界重视的“自由之思想和独立之精神”,是五四文化思潮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果从这个方面去衡量五四时代的学人,过去惯用的文白界限和新旧界限就很不适用了。
《清园近思录》
第三,他认为,五四时期的思想成就主要在个性解放方面,这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长期以来,我国儒家传统向轻个性。五四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个性解放运动,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是值得我们近代思想史上大书特书的。
第四,他认为,五四时期所流行的四种观念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庸俗的进化观点,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书过程中,观点流为毫无例外地断言凡是新的必定胜过旧的;二是激进主义,喜走极端,它成了后来极左思潮的根源;三是功利主义,即以后学术为政冶服务的先声;四是意图伦理,形成了在学术问题上,往往不是实事求是地把真理是非的考虑放在首位。五四时期开始流行的这四种观点,在互相对立学派的人物身上,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发现它们的踪迹。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它们对于我国文化建设越来越带来了不良影响。
第五,他认为,五四是反传统的,但不是全盘反传统。五四时期对庄子、墨子、韩非子以及小传统中的民间文学是肯定的。五四号召提倡平民文学,打倒贵族文学,固然使长期被湮没的民间小说、山歌、民谣等得到重视,为中国文化建设开拓了新领城,但同时将封建时期的士绅文化或精英文化一概目为必须打倒的贵族文化,却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第六,他认为,五四时期在国学研究方面成就值得重现。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融化西学做得较有成就的是在中国通史、哲学史、小说史等几个方面。
王元化认为,在回顾对二十世纪文化思潮发生巨大作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已经到了可以对它们作出清醒的再认识、再评价的时候了。
著作书目
《抗战文艺》(论文集)1939,文线出版社
《文艺漫谈》(论文集)1945,通惠出版社;1985再版,上海书店
《向着真实》(论文集)1953,新文艺;1982再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文心雕龙创作论》(论文集)1979,古籍出版社;增订版,1983
《脚踪》(小说集)1983,福建人民出版社
《王元化文学评论选》1983,湖南人民出版社
《文学沉思录》(论文集)1983,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再版
《文化发展八议》(论文集)1988,湖南文艺出版社
《传统与反传统》1990,上海文艺出版社
《文心雕龙讲疏》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园夜读》1993,海天出版社
《思辨随笔》1994,上海文艺出版社
《清园论学集》1994,上海古籍出版社
《读黑格尔》1997,百花洲出版社
《清园近思录》199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谈文短简》1998,辽宁教育出版社
《九十年代反思录》(上海古籍,2000年版)
翻译书目
《文学风格论》(译文集)1983,译文出版社
《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1996,与父亲王维舟合译)
《莎剧解读》 (1998,与夫人张可合译),
代表文章
帮闲文学与帮忙文学(1941年)
释《比兴篇》“拟容取心”说——关于意象:表象与概念的综合(《文学评论》1978年第1期)
人性札记(《上海文学》1980年第3期)
文学的真实性和倾向性(《上海文学》1980年第12期)
模仿·作风·风格——《文学风格论》译本跋(《上海文学》1982年第2期)
论知性的分析方法(《上海文学》1982年第9期)
论古代文论研究的“三个结合”——《文心雕龙创作论》第二版跋(《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
关于目前文学研究中的两个问题(《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4期)
关于文艺学问题的一封信(《文艺研究》1987年第1期)
简论尚同思想的一个侧面(《学术月刊》1987年第2期)
《文心雕龙》的若干范畴(《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五四启蒙运动断因新说(《党史研究与教学》1989年第2期)
《文心雕龙》新解三题——在《文心雕龙》国际研讨会上所作的闭幕词(《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第2期)
“达巷党人”与海外评注(《中国文化》1992年第1期)
“子见南子”与前人注疏(《学术月刊》1992年第9期)
玛雅访古志(《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
胡适的治学方法与国学研究(《读书》1993年第9期)
记绍虞先生──纪念郭绍虞先生百年冥诞(《齐鲁学刊》1994年第2期)
《文心雕龙学综览》序(《齐鲁学刊》1994年第3期)
文论随笔(六则)(《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第4期)
莎剧艺术杂谈(《上海戏剧》1994年第6期)
简论道德继承(《学术月刊》1996年第9期)
漫话《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1期)
京剧四说(《上海戏剧》1997年第3期)
读黑格尔《小逻辑》笔记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 第1期)
大传统与小传统及其他(《民族艺术》1998年第4期)
谈社约论书(《开放时代》1998年第4期)
我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 (《炎黄春秋》1998年第5期)
对于五四的再认识答客问(《文汇读书周报》1999年5月1日)
五四精神和激进主义(《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6期)
现代精神与传统思维方式(《人民论坛》1999年第12期)
江陵小记 (《寻根》2000年第4期)
一九九一年回忆录(《学术界》2001年第2期)
近思札记(《东南学术》2001年第3期)
九十年代随想杂记(《天涯》2001年第4期)
沉潜往复 从容含玩——王元化访谈录(王元化 倪立秋,《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4期)
关于中西哲学与文化的对话(《文史哲》2002年第2期)
知识人与21世纪(王元化 胡晓明,《文艺争鸣》2003年第4期)
京师乐籍说(《散文百家》2004年第18期)
传统资源:具体中的普遍性(王元化 胡晓明,《文汇报》2004年7月18日)
王元化谈《论语》八篇(《文汇报》2007年8月10日)
名言
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
评价
从历史评价方面来说,鲁迅不能免掉‘五四’时代文化的局限。但哪个时代没有它的局限?没有局限的社会不是真实的社会,没有局限的人不是一个真实的人。(鲁迅)
他谈民主,对民主的复杂性不了解,只是停留在常识的层次上。(胡适)
他对学术以外的东西,往往分辨不清。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是好的,看人则有时难免有误。(季羡林)
如果命运不是那样残酷地把多种不幸降在他身上,而使他享有天年,我相信他会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作出很少有人可以匹敌的贡献的。(张中晓)
宦术
曾国藩深于宦术,兼综儒法,以黄老之术行道,善用其刚,而以柔全之。他在排挤倾轧的宦海中,因势利导,左右逢源,以至功成名就善始善终,这不得不归功于他的老练持重,所以人称他有沉鸷之才。
当他享盛名时,反而注意收敛,以避清廷忌汉人独专危柄。如他始终不肯拜受节制江浙四省、节制直鲁豫三省之命。同治九年,上谕又命他节制楚北,他再次属疏力辞以避满大臣官文。这些地方足见其深沉老练。太平天国破后,清江宁知府徐宗瀛为理学名臣,拟禁阻秦淮画舫恢复旧观。曾国藩知道后以“养活细民”为由准其恢复。后人对此引为美谈,称赞他的胸襟和识见。其实这一举措别有深义,他这样做不过是延续采用了清朝一贯的政治政策,只要读了龚自珍《京师乐籍说》即可明白。
后世统治者佩服曾国藩,大抵是由于他把刚柔相济运用得十分贴切恰当的缘故。
曾国藩喜网罗人才于幕中,其僚有三圣七贤之目。时人对这些人,曾以“此身终不动,只想见中堂”诟之。曾国藩用人之法,亦颇可观。
《水窗春呓》记湘军与太平军战:
……势危急。时李肃毅(鸿章)已回江西寓所,幕府仅一程尚斋,奄奄无气。时对予曰:“死在一堆如何?”众委员亦将行李置舟中,为逃避计。文正(国藩)一日忽传令曰:“贼势如此,有欲暂归者,支给三月薪水,事平仍来营,吾不介意。”众闻之感且愧,人心遂固。
这里所用擒纵之术与“挺经”契,虽柔实刚,较之那种缚而饲之的用人之法确要高明多了。
京师乐籍说
龚自珍的《京师乐籍说》是一篇寓意深远的文章。它犀利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钳塞天下游士之术:“自非二帝三王之醇备,国家不能无私举动,无阴谋。霸天下之统,其得天下与守天下皆然。老子曰:‘法令也者,将以愚民,非以明民。’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齐民且然,士也者,又四民之聪明喜论议者也。身心闲暇,饱暖无为,则留心古今而好论议。留心古今而好论议,则于祖宗之立法,人主之举动措置,一代之所以为号令者,俱大不便。”
于是乃有乐籍之设,以钳塞天下游士,“使之耗其资财,则谋一身且不暇,无谋人国之心矣。使之耗其日力,则无瑕以读二帝三王之书,又不读史而不知古今矣。使之缠绵歌泣于床笫之间,耗其壮年之雄才伟略,则思乱之志息,而议论图度,上指天下画地之态益息矣。使之春晨秋夜为奁体词赋、游戏不急之言,以耗其才华,则论议军国臧否政事之文章可以毋作矣。如此则民听壹,国事便,而士类之保全者亦众。”
但是,这种约束羁縻的阴鸷之术能不能收到效果呢?他的回答是:“曰:如是则唐宋明岂无豪杰论国是,掣肘国是,而自取戮者乎?曰:有之。人主之术,或售或不售,人主有苦心奇术,足以牢笼千百中材,而不尽售于一二豪杰,此亦霸者之恨也。吁!”
这是一篇声讨封建统治的檄文,写得慷慨激昂,令人展卷方诵,血脉已张。
清统治者为了扑灭汉族的民族意识,在文章中提到反满固然绝对不可,就是涉及金元也在严禁之列。所以这篇文章只举唐宋明,而把元剔除在外。清雍正朝虽有罢教坊乐户之谕,但只是装点门面,事实上娼妓仍存在。《平均篇》中就提到当时有“女子鬻容之肆”。后来,曾国藩在破除太平天国后,即下令盛奖勾栏,秦淮河上,笙歌彻旦,便是采取这种手法。
了解了当时背景,再来读这篇文章,就不难领会它的迂回曲折笔法所隐寓的深意:说的虽是唐宋明的封建统治者,但也针对了清统治者在内;说的虽仅限于乐籍一事,但也使人一隅反三,由此推断封建统治者是怎样既阴鸷又卑怯地采取禁锢思想的愚民政策。因此它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篇寓言。
读了这篇寓言后,回过头来再看看他那主张更法的经世致用的文章,什么“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什么“莫如使民不识知则顺我也”,显得多么迂腐和保守!
沉思与反思
作者名称 王元化
作品时间2007-6
《沉思与反思》是2007-6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京剧丛谈百年录
作者名称 王元化
作品时间2011-1-1
《京剧丛谈百年录》是201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翁思再。
清园近思录
作者名称 王元化
作品时间1998-1
《清园近思录》是王元化先生的第八本论文集,收入了作者1993年之后的大部分文字,它们留下了这些年来作者的思想痕迹,其中突出了作者对“五四”的反思。书中收入的,既有正规的学术论文,也有为别的著作题写的序和跋,以及一些学术随笔和日记,并收入胡晓明《一切诚念终当相遇》作为附录。
清园书屋笔札
作者名称 王元化
作品时间2004-12-1
《清园书屋笔札》是2004年12月1日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元化。该书主要收录了王元化先生的各书法作品。
清园谈戏录
作者名称 王元化
作品时间2007-1-1
《清园谈戏录》是2007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元化。
人文清园
作者名称 王元化
作品时间2010-05
《人文清园》是2010年05月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元化。本书收录了王元化经典的散文作品。
人物小记
作者名称 王元化
作品时间2008-1-1
《人物小记》是2008年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元化。
莎剧解读
作者名称 王元化
作品时间2018-12
《王元化集(卷3):莎剧解读》主要内容:《王元化集》旨在弘扬学术文化、彰显湖北学者名家的学术地位与成就。文集收录了王元化先生自上世纪30年代至近年来的大部分著述,内容涉及专著、论文、书札、短信、日记等各种体裁,基本反映了王元化先生学术思想的全貌及发展脉胳。文集共十卷,《王元化集(卷3):莎剧解...
思辨短简
作者名称 王元化
《思辨短简》是现代王元化编著的一部哲学著作。
思辨历程
作者名称 王元化
作品时间2011-5-1
《思辨历程》是2011年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元化。
王元化文论选
作者名称 王元化
《王元化文论选》是由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元化
学术集林(卷十五)
作者名称 王元化
作品时间1999-1-1
《学术集林(卷十五)》是1999年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元化。
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第4集·长篇小说卷1)
作者名称 王元化
作品时间2009-03-01
《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第4集·长篇小说卷1)》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学术集林
作者名称 王元化
作品时间1996-5
《学术集林》是1996年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元化。
集外旧文钞
作者名称 王元化
作品时间2000-1-1
《集外旧文钞》是2001-01-01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元化。本书收集了《谈“狗”年》、《文白之辨》、《希特勒活着吗?》、《谈禁烟》等。
九十年代反思录
作者名称 王元化
作品时间2000-12
《九十年代反思录》是200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元化。
九十年代日记
作者名称 王元化
作品时间2001-7
《九十年代日记》是2001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元化。
读黑格尔
作者名称 王元化
本书分为上下编,由王元化先生读黑格尔《小逻辑》和《美学》等的读书笔记整理而成。时间跨度从20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完整而原始的反映了王元化先生对黑格尔美学批判吸收的过程。
王元化文集
作者名称 王元化
作品时间2007-10-1
《王元化文集》是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元化
传统与反传统
作者名称 王元化
脚踪
作者名称 王元化
清园论学集
作者名称 王元化
作品时间1994-12
清园夜读
作者名称 王元化
时代与选择
作者名称 王元化
作品时间1988-10
收5人5篇文章。
危机与改革
作者名称 王元化
收王若水 金__ 李洪林 王小_ __5人5篇文章。 新_蒙_刊由王元化主_,共出4_。第一_“时代与选择”。1988年12月出版第二辑“危机与改革”;1989年1月出版第三辑“论异化概念”;4月出版第四辑“庐山会议教训”。(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
向着真实
作者名称 王元化
作品时间1982-2
学术集林:卷十七
作者名称 王元化
作品时间2000-4
查看更多书籍
王元化是华东师大特聘教授,学馆就设在校园丽娃河畔的“红楼”。起先,倡议者名其为“王元化学术馆”,可是王元化先生说自己在学术上并没有太大的成就,称“学馆”更妥当。王元化先生还反复告诉大家,这个学馆不要搞成纯粹纪念性质的,而要切实办成一个人文研究基地,完成他的未竟课题。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