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编辑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比喻艺术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与争论。
中文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外文名:Let a hundred flowers bloom and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释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出处: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1951年毛泽东题词
提出过程
1951年,国内就京剧的发展问题出现了争论,有的主张全部继承,有的主张全部取消,毛泽东为此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主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以继承。
1953年,毛泽东就历史研究工作的方针,提出百家争鸣。
在此基础上,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5月2日,毛泽东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他还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提出背景
(1)从国内看,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包括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2)从国际形势看,5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部欧洲国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震荡;
(3)直接原因是某些学术问题上的争论,如中国史学分期的争论。
“文化大革命”期间,严重背离和抛弃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科学受到极大危害,一些学术问题被冠以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思想进行批判,大批学者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惨遭迫害,从而严重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和进步。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过拨乱反正,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初,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文学艺术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上一篇 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