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水 编辑
符箓派,又称:符水道教,是对道教中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以后的灵宝派、上清派,直至正一道都属于箓派。该派自宋元时顺应新潮流对旧的教理教义进行了革新,并产生出神霄、清微、净明等新的符箓道派,使符箓方术有了新的发展。元以降,符箓派统一于道家。该派由古代的巫鬼道发展而来,用箓祈禳,以消灾却祸、治病除瘟、济生度死等为职事,与中国民间生活习俗联系较密切 。
中文名:符水
外文名:fu shui
别名:符箓
流派:灵宝派,上清派
符水
自古以来,道家高道大德皆通“上善治水”之道,这就是中国古老而神秘的“符水咒法”。符咒的起源是很古老的,相对来说,咒的历史就更早。字典中对咒的解释一为“某些宗教或巫术中的密语,也即是祷祝。”祝是咒的早期形式。《正字通》云:“经传以祝为咒”。根据《说文解字》对祝的解释是“祭主之赞词也”。《周礼》则说“大祝掌六祝之辞,以事神,示祈福泽,求永贞。”这些记载很明确地反映出祝的意义就是法师通过美好的语言向上天求福,并求上天消灾解难的一种仪式。“符水”和“咒法”就是以水为载体,通过法师对水中画符念咒,注气入水,依照水中所形成的特异图案,准确的判断出人和事物的因果,从而消除孽缘孽障,达到趋吉避凶之目的的功法。历朝历代以来,它都被道教宫观、民间道坛的的法师所使用。
中国著名哲学家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中,有关于“符水道教”的记载:“符箓 派 又 称 符 水 道 教 , 是 对 道 教 中 以 符咒 等 方 术 治 病 驱 鬼 为 主 的 各 道 派 的 通 称 。”谈到符水咒法自然离不开一代天师——张道陵。东汉末年,张天师辞去江州县令职务,入山修炼,自作道书,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入教者都需交五斗米,当时被称为“五斗米道”。该派后来成为道教的正统天师派。到东汉顺帝时期,道人于吉献《太平经》,在东吴广施符咒,深受百姓的爱戴。后在东汉末年,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创建“太平道”。在中国历史上能达上乘符咒功法者很多,如:姜子牙、鬼谷子、孙膑、张子房、韩信、袁天罡、李淳风、诸葛亮、刘伯温、太乙真人等等。由此可见,符水咒法是先民所遣留下来的重要文化,在黄帝以前已有记载,到汉朝更为盛行,传至后汉张天师集其大成,以此为民治病,驱邪、消灾、祈福,故后代符篆家以张天师为始祖、宗师。又以<<祝由十三科>>所记:“要言之符咒者,鬼神之一种语言文字也。鬼神无语言,无文字,此符咒之要素即所以代表鬼神之语言文字。用之得当,能上格神明,下通幽府,有不可思义之神效焉”。
道家称水为“灵物”。我国中心地区的武当山,就一直以供奉水神真武大帝为名,历代以来香火鼎盛。现今,全国有很多庙宇都供奉水神。道士在强体去病和修炼功法时都讲究“从北发窍”。水属北,宜发窍,所谓“取坎补离”。水属北,具补功。肾在五行属水,肾为元气之源,乃元精之储所,“固肾补元”是活命之需。而水利于培元,为人之命根。将“气”注到清水里,水火既济,以德善治,让病人内服,这是扩大疗效之手段。带“气”的善水让病人服用后,在渗透作用下渐次调理病体中失调了的阴阳,精神相交,恢复健康,这就是“上善治水”的实践妙用。
星河流转,白驹过隙,一些远古时期的文明总有一些遗留在岁月的沙滩之上,一些民间口口相传的功法依旧被人所传承。那些咒词和符录在现代社会的流光溢彩中如同一道道古老的密码,承接着历史,联系着未来。
老子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经》中的“象”“物”“精”“信”还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著名的中医典籍《咒由十三科》中的祝由术和符水咒法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现代的符水咒法的传承者让我们看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开始一个探索符水文化的神奇之旅吧!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