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承明制 编辑
“清承明制”是清朝政治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特征。历史上新旧政权嬗替之际,为保证国家机器迅速恢复运转、发挥其统治效力,新王朝往往继承或沿袭前一朝代的政治体制,并根据需要逐渐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像清朝的许多制度就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制度,这被称为“清承明制”,也称“清沿明制”。
中文名:清承明制
概述:是清朝政治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特征
意义:稳定政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别名:清沿明制
清入关前,满族中央最高权力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由皇室中位高权重的诸亲王、郡王共同决定军国大事。然而此种血缘纽带组织而成的权力核心,随着清统治区域的逐渐扩大,已不能适应新的统治形势。天聪十年(1636),皇太极照仿明制将文馆改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内三院是按“参汉酌金”原则而设立的中央中枢机构,既承袭明代翰林院、内阁体制而又有所区别。此后,皇太极从满族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中国传统的思想和统治模式,进行了许多重大的改革,如首开遵孔祭孔之端,接受传统的思想文化,同时又敕建关帝庙,倡导忠义,向满族社会进行儒家思想教育。更为重要的是,他还反复强调治国之制要“照《大明会典》行,极为得策”(《天聪朝臣工奏议》),并加以改造,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特别是在社会习惯和风俗方面做到令行禁止,从而加快了满族社会封建化的进程。入关后,多尔衮将内三院改为内阁,设大学士,行使原先明内阁的职责。清承袭了明代“票拟”制度,即内阁对内外大小臣工的题奏本章草拟出批复意见,供皇帝审阅定夺。在皇位继承制方面,清初,康熙曾沿袭明朝嫡长子继承制。雍正帝继位后,鉴于嫡长子继承制的种种弊端,又建立了秘密建储制度。这是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的一次重大革新,成功解决了储权问题。
此外,清代地方官制也大体沿袭明制,但也是在明制的基础上有所调整。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