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熹平石经 编辑
《熹平石经》是最早的官刻儒家石经,始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光和六年(183)刻成后立于开阳门外洛阳太学,故又称太学石经。石经为隶书写成,方平正直,中规入矩,故也称“一字石经”。
汉灵帝采纳蔡邕等人之议,校正儒家书籍, 以七经(鲁诗、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刻石,历时八年,共成46石,石皆高3米多,宽1米多。熹平石经轰动当时京师洛阳,甚至全国。石经刻成,立于太学门前,“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辆),填塞街陌”。交通堵塞的热闹场面持续了很长时间 。
熹平石经后因战乱毁坏。自宋代以来偶有残石出土,历代共发掘收集8800余字,共四十六石,残石主要分藏西安碑林博物馆(494字)部分藏于洛阳博物馆(24字)以及北京图书馆。
中文名:熹平石经
馆藏地点:西安碑林博物馆、洛阳龙门博物馆
所属年代:汉
类别:石刻
熹平石经 残石 东汉
石经原石(1)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得到灵帝许可。于是,参校诸体文字的经书,由蔡邕等书石,镌刻四十六碑,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太学讲堂(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垱村)前。碑高一丈许,广四尺。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除《论语》外,皆当时学官所立。石经以一家本为主而各有校记,备列学官所立诸家异同于后。《易》、《书》、《礼》三经校记不存,无可考;《诗》用鲁诗本,有齐、韩两家异字;《公羊传》用严氏本,有颜氏异字;《论语》用某本,有盍、毛、包、周诸家异字。共约二十万零九百一十一字。这对纠正俗儒的穿凿附会,臆造别字,维护文字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
一是订误正伪,平息纷争,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
二是开创了我国历代石经的先河。用刻石的方法向天下人公布经文范本的做法,自汉代创例后,又有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宋石经、清石经。同时,佛、道等诸家也刻有石经,构成我国独有的石刻书籍林。
三是启发了捶拓方法的发明。捶拓技术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因此,石经对印刷术的发明也有间接影响。
自宋代以来偶尔有石经残石出土,后又陆续在河南洛阳、陕西西安两地发现一些零碎残石,至民国时期在太学旧址时有残石出土,达数百余块之多,据统计共8275字。新中国成立后又发掘和收集了600余字,总计共有8800多字。自宋代洪适在《隶释》中著录石经拓本以来,历代文人学者收集、传拓石经残字以校勘经文、研究书法。现这些极为珍贵的残石分别收藏于西安碑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图书馆等,还有的已流散到国外,如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就收藏残石数块。
西安碑林博物院藏品.面1
1940年,抗日战争形势紧张,于右任为确保碑石安全,将其由上海转运至西安,后捐赠于西安碑林,现陈列于西安碑林第三室。
西安碑林博物院藏品.面2
由于今、古文经在篇章、文字上都有较大出入,因而产生两大学派之间的争论。
对经文的解说不同,是两大学派之间的根本分歧所在:
今文经学家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其中寓含着他的政治理想和思想精华,可以垂教万世,所以解经多着意于阐发其中的“微言大意”。
古文经学家认为“六经皆史”,孔子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圣人,六经不过是他将前代史料加以整理,作为传授弟子后人的教科书而已,所以解经多侧重说解章句训诂、名物典章。
蔡邕主持校定六经工作结束后,以小字八分将校正的经文书于石碑,因始刻于熹平四年,故称熹平石经。历时9年,共刻7部经典于46块石碑之上,字体一律采用隶书,故又称“一体石经”。
经王国维考证,熹平石经的内容,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并《公羊》、《论语》二传。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