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豕 编辑
豕(拼音:shǐ)是汉语二级通用规范汉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猪,本义即猪。
豕是汉字部首之一,序号:155。以“豕”为意符的字,其义大多与猪有关,其字多为猪的名称。如:豚、豪、豢。
中文名:豕
拼音:shǐ
部首:豕
五笔:EGTY(86);GEI(98)
仓颉:MSHO
郑码:GQA
笔顺:横、撇、弯钩、撇、撇、撇、捺
字级:二级 (编号:3688)
平水韵:上声四纸
注音字母:ㄕˇ
统一码:基本区 U+8C55
四角码:1023₂
总笔画数:7
造字法:象形字
字形结构:独体结构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象形字。“豕”即是现代人所谓的“猪”,甲骨文的豕字是猪的象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上像头,中像腹部、两脚,下像尾。金文字形(图3、4)跟甲骨文字形相比,表示腹部轮廓的一笔省去,表示尾部的一笔不再由背部延伸而来,而是与之相交。西周以后的字形均从这种简省的写法发展而来。战国楚系文字的豕字写作图6,还可隐约看出跟金文字形的联系,而其后的写法,如字形10和11,就与金文字形相去较远。战国文字中豕的另外一种写法是图8,跟金文字形相比,变化主要在于头部。实际是将金文第一笔的斜笔变作折笔,而第二笔变作直笔,第三笔与第二笔相交。小篆基于金文的形体,笔画更加规整,但已经丧失掉大部分的猪的形象。隶书与小篆基本相同,笔画上做了一些调整。
“豕”最初之义就是指猪。成语有“狼奔豕突”。后来这一意义逐渐为“猪”取代,而“豕”本身已很少使用了。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名词 | 猪 | pig | 《尚书·召诰》:“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南朝宋·颜延之《赭白马赋》:“戒出豕之败御,惕飞鸟之跱衡。” 唐·韩愈《获麟解》:“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 | 狼奔豕突 |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汉语大字典》 )
说文解字
【卷九】【豕部】式视切
彘①也。竭其尾,故谓之豕。象毛足而后有尾。读与豨同。按②:今世字,误以豕为彘,以彘为豕。何以明之?为啄琢从豕,蠡从彘。皆取其声,以是明之。凡豕之属皆从豕。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