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服 编辑
朝服,又称为“具服”,是古代中国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礼服,其基本样式是衣裳制,东汉以后的朝服包括梁冠、赤罗衣、白纱中单、青饰领缘、赤罗裳、青缘、赤罗蔽膝。朝服也被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广泛采用,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琉球均制定了朝服制度。
中文名:朝服
别名:具服
含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礼服
分类:梁冠、赤罗衣、白纱中单、青饰领缘、赤罗裳、青缘、赤罗蔽膝
使用地区: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琉球
孔府旧藏明朝梁冠
徐显卿宦迹图中的明朝朝服
《徐显卿宦迹图》中的明代朝服
西汉君臣朝会之服沿用黑色,只是在领袖部分缘以绛边。曾经因为替妻子画眉而名噪天下的汉京兆尹张敞说过:"敞备皂衣二十余年,尝同罪人赎矣,未闻盗贱起也。"他所说的"皂衣",就是指朝服。"备皂衣二十余年",就是说当了20余年的官。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天子)历吉日以斋戒,袭朝服,乘法驾。”
汉明帝永平二年依据周代冠服之制,参酌秦制,制定了冕服、佩、绶和朝服等一系列制度。汉明帝制定朱衣朝服,成为后世典范。
唐宋朝服
章怀太子墓礼宾图中的着朝服官吏
唐代朝服
隋唐时期,虽然在最隆重的礼仪服装朝服仍跟上传统,但是穿得最多是公服,成为了后代服色制度的另一个传统。
宋代朝服
明朝朝服
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颁诏、开读、进表、传制都用梁冠、赤罗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数区别品位高低。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笼巾貂蝉(貂原来挂貂尾,后以雉尾代替,蝉是金饰)。公冠八梁,加笼巾貂蝉,立笔五折,四柱,香草五段,前后玉蝉。侯七梁,笼巾貂蝉,立笔四折,四柱,香草四段,前后金蝉。伯七梁,笼巾貂蝉,立笔二折,四柱,香草二段,前后玳瑁蝉。俱插雉尾。驸马不用雉尾,其余与侯同。一品七梁,玉带玉佩具。黄、绿、赤、紫织成云凤四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玉绶环2。二品六梁,革带,绶环犀,余同一品。三品五梁,金带,佩玉,黄、绿、赤、紫织成云鹤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金绶环2。四品四梁,金带,佩药玉(即玻璃),余同三品。五品三梁,银带钑(音sà飒)花(即银质饰有凸纹金花),佩药玉,黄、绿、赤、紫织成盘雕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银镀金绶环2。一至五品都用象牙笏。六、七品二梁,银带,佩药玉,黄、绿、赤织成练雀三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银绶环2。御史服獬豸(神羊)。八、九品一梁,乌角(牛角)带,佩药玉,黄、绿织成鸂鶒二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铜绶环2。六品至九品用槐木笏。
笼巾貂蝉
明朝服复原,一品
明朝服正面与背面
孔府旧藏明朝文官朝服全套
先秦以皮弁、玄端为朝服,皆以十五升夏布为之,即二尺二寸幅内含一千二百缕的苎麻布。 汉明帝制定朱衣朝服,后世朝服则所谓进贤冠、绛纱袍,以罗为之。一直沿用至明朝。 大唐开元礼规定朝服包括:冠,帻,缨,簪导,绛纱单衣,白纱中单,白裙襦,赤裙衫,革带,钩觫,假带,曲领方心,绛纱蔽膝,袜,舄,剑,双绶。韠长三尺,上广一尺,下广二尺,其颈五寸,肩革带博二寸。
朝服 | 首服 | 外衣 | 足衣 | 配饰 | 礼用 |
---|---|---|---|---|---|
天子朝服 | 通天冠 | 绛纱袍 | 赤舄 | - | 诸祭、上朝、元会、冬会 |
诸王朝服 | 远游冠 | 绛纱袍 | 舄 | 佩山玄玉,垂组、腰劔 | 谒庙、元日、冬至朔日入朝 |
文官朝服 | 进贤冠(梁冠) | 绛纱袍 | 舄 | 印绶、纽 | 陪祭、朝享、拜表 |
武官朝服 | 笼冠(武弁) | 绛纱袍 | 乌皮靴 | 佩水苍玉 |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有个名叫田恬的武安侯,穿着一件名叫"襜褕"的衣服上朝,结果被汉武帝怒斥为"不敬",尽管他身份不低,结果还是被免去了侯爵。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