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陵 编辑
文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送庄镇三十里铺行政村刘家井自然村北,是东汉汉灵帝的陵寝。
中文名:文陵
出生日期:156年
逝世日期:189年
身份:东汉第十一位皇帝
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墓冢高10米,周长320米。俗称“鏊子冢”。墓顶有盗洞两个,采得玉衣残片,可能是该陵被盗时的遗留物。墓冢遭局部破坏,考证疑为汉桓帝宣陵。
李南可先生在《从东汉“建宁”、“熹平”两块黄肠石看灵帝文陵》一文中认为“刘家井大冢”是灵帝文陵。李南可曾于1984年5月在该冢顶部的一个小土坑里发现一块玉衣残片,上面残留这金缕和银缕两个圆孔。又在刘家井刘文斌家发现黄肠石两块,这两块黄肠石的一侧,均刻有隶书文字两行。其中一块写“……建宁五年二月”,另一块写有“熹平六年二月……”。为此,作者断定这是灵帝文陵。另外李南可认为在“刘家井大冢”东北约500米处,洛孟一路西100米,残存一周长127米,高约4米的墓冢,及该冢东南,洛孟一路东约150米的墓冢分别是何皇后和王皇后的陵冢。这两处墓葬我没有去考察,在卫星地图上,也只能辨认出何皇后陵,王皇后陵由于描述不是非常准确,没能辨认出来。李南可先生不仅从文献上考证,而且最有力的证据就是那两块黄肠石。这两块石头出土于1980年,但是到1984年才被李南可发现。而陈长安先生的考察是在1981年12月,其文成于1982年3月,证据缺乏,明显吃亏。虽然我们认为陈长安的结论是错误,但是他还是纠正了大部分的错误认识,成果斐然。
据《两汉帝陵》一书作者考察:这个大冢坐落于刘家井村西偏北,最西边的老乡的房子已经侵占了部分墓冢,东边和北边也有侵占的现象。墓冢南边、老乡房子西有一块明显的台基。整个大冢高约不到20米,已被老乡开垦成四级梯田。原来的大冢应是覆斗形,不过这个覆斗的底平面太大了一些。冢顶较平且开阔。据老乡们讲,由于1942年国民党第十五军在冢上挖防空工事,造成墓冢顶部下落为一个很大的凹坑,所以造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外表和冢顶情况。陵表现在还可以看到夯土层,厚度不等,全陵周长约300米。此陵和邙山上其他墓冢相比,规模较大,应该是属于皇帝一级的陵墓。
国内记录历代帝陵的书有六七部之多,但是大多都是因袭旧说,称“刘家井大冢”为桓帝宣陵,惟有《中华帝陵》一书中,则将其认为是灵帝文陵。书中记载:“在洛孟公路西侧的刘家井村,有一个椭圆形大墓。……这个墓很可能便是灵帝的墓。”
绕着灵帝文陵转一圈,觉得此墓不大象是覆斗形,从卫星地图上看俯视图,从照片上看侧视图,都觉得应该是圆丘形。由于陵墓东、南两个方向都有民房,且与陵墓紧紧挨在一起,所以只能绕着外围转,周长无法测量,绕了一圈也没有找到可以上去的路。最终发现仅有一条路可以上到墓顶,但路却在村民院中,也只能放弃。陈长安说在“刘家井大冢”上向北眺望,可以清楚地看到黄河,因此认定是刘秀原陵。我带了高倍望远镜,就是为了考证是否能看见黄河,但是因为没有登上墓顶,加上雾气沉沉,能见度很低,估计即便登顶也看不了多远。没有登顶,所以高度亦无法测量。据卫星地图上测量,直径在100米左右,周长320米是基本准确的。至于高度,可以和照片上的村民的房子做对比。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