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唇亡齿寒 编辑
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的汉语成语。本意是指晋国向虞国借路去灭虢国的故事,即假途灭虢,后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切相关;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中文名:唇亡齿寒
近义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巢毁卵破
反义词:水火不容、势不两立
语法:一般作谓语、定语
成语拼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成语出处:《左传·僖公五年》
注音字母:ㄔㄨㄣˊ ㄨㄤˊ ㄔˇ ㄏㄢˊ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唇亡齿寒”。
大臣荀息又献计说:“咱们去攻打虢国,最好能阻止虞国对它的救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您可以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向他借路攻打虢国,他不会不答应的。这样一来,虢国就会猜疑虞国,虞国也就不会帮助虢国了。”献公说:“我们刚刚给虢国国君送去美女,现在又要去讨伐他,虞国国君怎么会相信我们呢?”荀息说:“这容易,您派一些人去虢国北部边界捣乱,虢国一定会派人来责备咱们,咱们来个不认账,讨伐虢国的理由不就找到了吗?”晋献公依计行事,虢国守边的官吏果然派人来兴师问罪。晋献公看第一步成功了,就派大夫荀息出使虞国。
荀息见了虞国国君,先送上一匹千里马和一双名贵的玉璧。虞国国君贪心很重,见了礼物眉开眼笑,手里把玩着玉璧,眼睛盯着千里马,生怕荀息再要回去似的。他问荀息:“这些东西是贵国的国宝,天下无双,你们国君怎么会舍得送给我呢?”荀息说:“敝国国君一向仰慕您的大名,很想和您结交,这点薄礼只是表示一点心意。顺便有点小事求您帮忙,虢国国君多次侵犯我国边界,我们打算惩罚他们,贵国可不可以借一条道,让我们过去?如果侥幸打赢了,所有缴获都送给您。”这时,虞国大夫宫之奇阻止道:“这样绝对不行,虢、虞两国的关系就好比嘴唇和牙齿,俗话说‘唇亡齿寒’,如果没了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虢国被灭了,咱们虞国还能生存吗?”虞国国君说:“晋国连这么贵重的宝贝都送给我了,咱们连条道都舍不得借给他,未免太说不过去了。而且晋国比虢国强大十倍,就算失去虢国,有更强大的晋国做朋友,有什么不好呢?”宫之奇再想劝他几句,但是虞国国君一点也听不进去,还待荀息如上宾。宫之奇料到虞国一定会灭亡,便带着全家老小悄悄地逃离了虞国。
晋献公在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派里克和荀息去讨伐虢国,虢国终于在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被灭了。晋国将抢来的财宝和俘获的美女分了一些给虞国国君,然后晋国就将大军驻扎在虞国的都城外,说休息几日再回去,虞国国君也不以为意。
忽然有一天守卫宫门的人进来报告:“晋国的大军到了。”虞国国君才如梦初醒。最后虞国国君被俘,虞国灭亡。
这个成语有两层寓意,第一层是在遇到事情时不能只图眼前利益,要有长远的眼光。应时刻铭记,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馅饼,不是阴谋,就是陷阱。第二层是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时由于某一事物的消失,使另一事物失去存在的条件。看不出这一点,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是要办坏事的。
成文用法
紧缩式;在句子一般作谓语、定语;比喻关系密切,休戚相关;也用来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运用示例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明上今不相救,恐唇亡齿寒,亦非明上之福也。”
西汉·刘向《战国策·韩二》:“唇揭者其齿寒。”
唐·卢照邻《五悲·悲穷通》:“毛落须秃,无叔子之明眉;唇亡齿寒,有张仪之羞舌。”
姚雪垠《李自成》二卷二四章:“故献忠与将军,貌为敌国,实为唇齿。唇亡齿寒,此理至明,敬望将军三思,勿逼献忠太甚。”
唇齿相依:像嘴唇和牙齿那样相互依靠。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两者都有双方关系密切,互相依存的意思,但意义上有区别:①“唇亡齿寒”偏重在利害相关;“唇齿相依”偏重在相互依存。②“唇亡齿寒”多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较少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较小;“唇齿相依”除可指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外,还可指事物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较大。
例:如果与我国接壤的国家受到侵略而败亡,那么,我们就会感受到唇亡齿寒的威胁了。
To demonstrate the interde-pendence ofIneighbouring states, we can say that we would be in danger if an ad-joiningcountry to ours were to be invaded and defeated.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