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风·有杕之杜 编辑
《唐风·有杕之杜》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历代学者对此诗主旨的理解多有分歧,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描写孤独者切盼友人来访的诗。此诗以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为主线,以期待的眼光、诚挚的态度和殷勤款待的方式,频频召唤友人来访做客。全诗二章,每章六句,重章叠唱,其章法结构带有民歌反复咏唱的特点。
作品名称:唐风·有杕之杜
作品别名:有杕之杜
作者:无名氏
创作年代:周代
作品出处:《诗经》
文学体裁:四言诗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⑶。彼君子兮,噬肯适我⑷?中心好之⑸,曷饮食之⑹?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⑺。彼君子兮,噬肯来游⑻?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词句注释
⑴唐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二篇。
⑵杕(dì):树木孤生独特貌。杜:杜梨树,又名棠梨树。
⑶道左:道路左边,古人以东为左。
⑷噬(shì):发语词。一说同“曷”,何。适:到,往。一说悦。
⑸中心:心中,内心。
⑹曷(hé):同“盍”,何不。饮(yìn)食(sì):喝酒吃饭。一说满足情爱之欲。
⑺周:“右”的假借。一说道路弯曲处。
⑻游:来看。
白话译文
那棵杜梨真孤独,长在路左偏僻处。那君子啊有风度,可愿屈就来访吾?爱贤盼友欲倾诉,何不请来喝一壶?
那棵杜梨真孤独,长在路右偏僻处。那君子啊有风度,可愿屈就来看吾?爱贤盼友欲倾诉,何不请来喝一壶?
整体赏析
《唐风·有杕之杜》大致是描写一个孤独者切盼友人来访,共饮谈心,以解孤独寂寞之苦。诗中的“我”,似乎已经意识到自己与外界隔了一堵“墙”,失去了和朋友的交往,深感孤独,为了摆脱这种孤独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或寄托,他力图改变与世隔绝的处境,渴望有良友来访,彼此建立友谊,交流感情。
诗共两章,各六句。每章的开头均为“兴之比也”(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杜梨长于荒野偏僻处,果小而酸,向来被人冷落,显得孤零零的。作者在此,借物起兴,以物喻人,用触物兴叹的手法引出下文,显得顺理成章。全诗以“我”的心理活动为主线,以期待的眼光,诚挚的态度,殷勤款待的方式,频频召唤“君子”来访做客。“我”从自己强烈的寻友愿望出发,步步设想双方的心态和行为。“我”对“君子”“中心好之”,然而不知他“噬肯适我”“噬肯来游”,只恐“求之不得”的心理活动跃然纸上。“‘肯’字落笔妙,心冀其来,然未敢期其中心肯之而必来也。”(朱守亮《诗经评释》)从全诗看,“中心好之”是关键句子。“我”对“君子”有好感,切盼与之交往,而在进行的方法上,选择了请“君子”来家做客,端上美酒佳肴,殷勤待之。借此机会,一则表明自己好客的诚意,二则可以交流情感,加深友谊。或许这就是此诗两章末句均用“曷饮食之”的用意所在。再细细玩味,“曷”字似有“画外之音”——试探的心理。至于“我”的盼友愿望是否实现,诗中没有交代。不过有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即原先“我”的孤独感,通过诗歌已有所宣泄,得到一定缓解。
这首短诗,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荒野古道旁,立着一株孤零零的杜梨树,盼友者站在那里翘首苦盼“君子”来访的神态,殷勤款待“君子”时的情景(此为“我”的想像),历历在目。在章法结构上,此诗带有民歌反复咏唱的特点。各章的句数、字数相同。要说有变化,仅在第二章的二、四句末换了三个字,即第一章的“左”改为“周”,“适我’’改为“来游”。换字又与换韵有关,第一章的“左”与“我”隔句押韵,第二章的“周”与“游”隔句押韵。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比也。此人好贤,而恐不足以致之,故言:此特然之杜,生于道左,其荫不足以休息。如己之寡弱,不足恃赖,则彼君子者,亦安肯顾而适我哉!然其中心好之,则不已也。但无自而得饮食之耳。夫以为好贤之心如此,则贤者安有不至?而何寡弱之足患哉!”
清代牛运震《诗志》:“‘曷’字有欲言不尽之妙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