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 编辑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志丹路、延长西路交界处。是中国已考古发掘出的规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闸。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总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周围高楼林立,环境复杂 ,深藏于地表以下7一12米深处。水闸以青石闸门为中心,闸门内宽6.8米;水闸底部过水石面长32米,最宽处30米,由一块块长方形青石板铺砌而成,青石板长1至1.35米,宽0.6至0.8米。石板与石板之间铁锭榫嵌合,下面铺有衬石木板,板下有木梁,木梁下有木桩支撑。水闸南北两侧保存有高2.1米、宽60厘米的石墙驳岸,长47米。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对于了解苏州河历史变迁、水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被评为2006年元代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2013年3月5日,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

所属时代:元

所处地区:上海市普陀区

占地面积:1500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国务院

编号:7-0137-1-137

历史沿革

编辑
元代水利专家任仁发于泰定二年(1325年),治理淞江时,志丹苑元代水闸被建,距今约有700年的历史。

2001年5月,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在房地产开发建设时被发现。

2001一2002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发掘发现1座保存完整的水闸遗址,总面积约1300平方米。

2006年,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完整的揭露遗址全貌。

遗址特点

编辑

遗址特点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据考古研究发掘简报遗址总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水闸平面呈对称八字形,为西北一东南走向,南北进出水口宽32一 33米,深藏于地表以下7一12米深处。主体由闸室,翼墙护坦和闸基等几部分组成。水闸以青石闸门为中心,闸门内宽6.8米;水闸底部过水石面长32米,最宽处30米,由一块块长方形青石板铺砌而成,青石板长1一1.35米,宽0.6一0.8米。石板与石板之间铁锭榫嵌合,下面铺有衬石木板,板下有木梁,木梁下有木桩支撑。水闸南北两侧保存有高2.1米、宽60厘米的石墙驳岸,长47米。闸室位于水闸中部,由闸门和闸墙组成,闸门为两根粗大的长方体青石门柱,残高为4.6米和6.0米。四面规整,棱角分明。闸孔宽度为6.8米,尚留闸板一块长6. 95米和木门槛和木销等。翼墙分布在护坦两侧,连续累长47米,残高1.3一2.1米;翼墙外砌有衬河砖荒石和土垒砌,三者牢固凝结。上下游护坦和闸室地坪,均由长方形青石板长1一1. 35米,宽0.6一0.8米,并用铁锭榫拼合,表面光洁。闸基由成群木桩布设,在桩顶部位。用木梁和木板相互纵横加固,形成基础平台。而在木桩还发现了人思巴文的截印。

文物遗存

编辑

文物遗存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发掘出来的元明时期的砖瓦、青花瓷片、青瓷碗等文物 。同时还发掘出1座保存完整的水闸,发现了闸门、石驳岸、过水石面等遗存。闸门内宽6.8米,由两根近长方形石柱、门板、门槛等组成。石驳岸墙长47米,以闸门石柱为中心向两端延伸并逐渐放宽。过水石面位于闸门底部,由长方形青石板铺成,长32米,最宽处30米。水闸河道下层出土少量元代龙泉窑青瓷残片和具完整的鱼骨。

研究价值

编辑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是所见同类遗址中规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发展史上对研究宋元时期江南地区的水利工程、流域的历史变迁、了解苏州河的水利建造工程等有着重要的地位。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不仅反映了古人治水的观念和技术,也见证了元代上海地区已具有一定的航运规模,再次驳斥了近代上海都市不是从小渔村发展起来的错误。也证明了上海不是一个没有根基的城市,而是拥有历史底蕴和内涵丰富的伟大城市。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综合反映了古代上海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片断、元代长江下游接近出海口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元代江南的发展。志丹苑元代水闸的发现对研究吴淞江河道变迁、古代水工设施、上海航运发展、地质水文变化、宋元江南地区的水利工程、吴淞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吴淞江对整个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

2009年11月,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上方开始修建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

2012年12月,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开放。

2013年3月5日,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志丹路、延长西路交界处。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

交通信息

从上海市市区出发经线64路到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

下一篇 汇中饭店大楼

上一篇 真如寺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