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 编辑

重庆市北碚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

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朝阳街道、北温泉街道、歇马镇。是民国时期由卢作孚主导,在北碚实行的一场乡村实现现代化建设运动,旧址群是这场运动的硕果。

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包括峡防局旧址(文昌宫)、红楼、清亭、农庄、磬室、竹楼旧址、柏林楼、数帆楼、晏阳初旧居、梁漱溟旧居10处,除峡防局旧址外均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初。旧址建筑群见证了乡村建设运动的全过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2013年5月3日,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

地理位置:重庆市北碚区朝阳街道、北温泉街道、歇马镇

所处时代:民国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1865-5-258

历史沿革

编辑
民国十六年(1927年),卢作孚出任江巴璧合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局长,文昌宫是当时峡防局的办公地。至20世纪40年代,成为卢作孚、卢子英进行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的指挥部。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民生公司捐款修建柏林楼。由于筹建时,军阀陈书农的家庭教师王伯宁出力甚大,卢作孚便以伯宁的谐音取名柏林楼。曾作中国旅行社招待所使用过。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0月,晏阳初在北碚歇马置地35万平方米。兴建校舍,农场等,创办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并运用学校、社会、家庭三种教育方式,培养乡村建设人才,旨在实现他以平民教育为中心,推进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的乡村整体建设方案。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0月,邓少琴在竹楼创办私立北泉图书馆,1949年并入卢作孚创办的北碚图书馆,是卢作孚在推行乡建运动中建立的重要图书馆,时有藏书240485册,基本实现了卢作孚在北碚创办全国闻名图书馆、普及民众教育的夙愿。

2009年,北碚区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峡防局旧址进行了保护性修缮。

2012年9月,峡防局旧址辟建为卢作孚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编辑
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包括峡防局旧址(文昌宫)、红楼、清凉亭、农庄、磬室、竹楼旧址、柏林楼、数帆楼、晏阳初旧居、梁漱溟旧居10处,除峡防局旧址外均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初。

主要建筑

编辑

峡防局旧址

峡防局旧址峡防局旧址

峡防局旧址位于朝阳街道庙嘴1号,原为文昌宫古建筑,坐南朝东,始建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主体建为三重殿四合院,抬梁与穿斗式混合结构,青瓦庑殿顶建筑,单檐悬山顶,西厢房为吊脚楼,占地面积1473平方米。是北碚主城区三宫八庙之仅存者。解放后改造为大明厂职工宿舍,现为北碚朝阳房管所管理的居民租用房。

红楼

红楼

红楼位于朝阳街道公园村26号北碚图书馆内,始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主体建筑为两楼一底,顶置阁楼,占地面积499.5平方米,砖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红墙黛瓦,故名红楼。是张博和先生始建此楼为创办兼善中学之用;抗战期间为中央银行北碚办事处,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曾在此观看过滑翔表演;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红楼归北碚民众图书馆使用(今为北碚图书馆馆址)。现一楼辟为卢作孚纪念馆,二、三楼为历史资料部保存古籍善本及旧历史文化图书资料的书库。

清凉亭

清凉亭清凉亭

清凉亭位于朝阳街道人民公园内,坐东向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建,砖木结构,木质地板,红柱绿瓦,占地面积1873平方米,是原平民公园内保存得最为完整的旧址之一。

农庄

农庄位于北温泉街道北温泉公园(原属嘉陵江温泉公园)中心,坐东向西,两楼一底,青砖青瓦,中式硬山顶建筑风格,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次年落成,由军阀陈书农捐建,故名农庄。“文革”时改名旭阳楼作招待所,1986年恢复原名。

磐室

 磬室 磬室

磐室位于北温泉街道北温泉公园内,始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因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常来此小住,故更名为主席避暑山庄。磬室三面岩石壁立,一面临嘉陵江,室筑岩上,依势而建,一楼一底,建筑主体形制奇特,砖木结构,青砖勾缝,小青瓦悬山顶屋面,具有折衷式建筑特征。临江面有回廊、阳台、露台等别致险峻,幽静奇特,占地面积600平方米。磬室一层正面门厅及左右耳房面阔三间,通面阔10米,进深1间,通进深7米,其中门厅为正门第一间呈五边形(五角星)状,其余房间均为四边形见方,共有7间房。临江外围有近13米长2.2米宽的阳台,可以直接通往底层房间及露台花园。

竹楼旧址

竹楼旧址竹楼旧址

竹楼旧址位于北温泉街道北温泉公园内,始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共两层,上下两层均面阔五间,通面阔21米,进深两间,通进深16米,建筑形制呈L形,房间外围设有过道、回廊。占地240平方米,建筑面积476.4平方米,竹墙、竹柱、木楼、小青瓦屋面、悬山顶,中式建筑风格。1983年维修后,改建为砖混结构,仿竹木造型,并作宾馆使用。

柏林楼

柏林楼柏林楼

柏林楼位于北温泉街道北温泉公园大门左上侧,坐西向东,始建于1935年。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二楼一底。小青瓦歇山顶中式建筑,建筑面积601平方米。抗战时期,中国旅行社迁驻后,此楼作为该社的办公区和普通招待所。

数帆楼

数帆楼

数帆楼位于北温泉街道北温泉公园大门右下侧,嘉陵江畔,坐西向东,始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重建。建筑为石墙木楼瓦顶结构,占地面积22.48平方米,大小厅室16间,木楼瓦顶、拱形门窗,为西式建筑。抗战时期,中国旅行社迁驻后,此楼作为该社的贵宾招待所,蒋介石、周恩来、董必武等均住过数帆楼,黄炎培、朱德、郭沫若等还在此留有诗文。

晏阳初旧居

晏阳初旧居晏阳初旧居

晏阳初旧居位于歇马镇西南大学实验基地内,始建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坐北向南,穿斗式砖木结构平房,三合院布局。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47.8平方米,大小厅室7间。1987年,在原址上改建整修并辟为陈列馆至今,现建筑面积为547.8平方米、7个房间、有围墙所围。

梁漱溟旧居

梁漱溟旧居

梁漱溟旧居,又名花房子、石房子,位于北温泉街道四川省总工会重庆北温泉疗养所,建于20世纪40年代。旧居坐西向东,一楼一底,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大小厅室28间,建筑系石头砌成,坡屋项,外墙面用黄色颜料特意勾勒出一些凸出墙面的石头轮廓,看上去像开满了金黄色的花朵一样,故名花房子。原为孙元良私家别墅,1949~1950年梁漱溟曾寓居于此。现属四川省总工会重庆北温泉疗养院疗养院。

历史文化

编辑

相关人物

卢作孚(1893~1952年),又名卢魁先,别名卢思,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今重庆市合川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创办“民生实业公司”,是中国长江水道航运业的先驱者,被誉为“中国船王”。

晏阳初(1890~1990年),四川巴中县人,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早年先后留学中国香港、美国,获硕士、博士学位。回国后,从事“平民教育”,推动“乡村科学化”模式的乡建运动。

梁漱溟(1893~1988年),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测,广西桂林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爱国民主人士。20世纪三十年代,梁漱溟全力提倡并先后在河南、山东等地推行乡村建设运动。抗战爆发后,他在重庆继续进行乡村建设、改造社会实践。

文物价值

编辑
乡村建设运动是中国近代一场持续时间较长,波及范围较广的救国运动,是爱国知识分子为实现国家富强和现代化所推动的一系列重要的社会试验。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旧址建筑群见证了乡村建设运动的全过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1989年7月,红楼、数帆楼被北碚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12月15日,峡防局旧址、红楼、农庄、竹楼旧址、数帆楼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3日,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朝阳街道、北温泉街道、歇马镇。

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红楼

交通信息

自驾:从重庆市出发经兰海高速—云开路—北碚区—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