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 编辑
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宋至元时期文物,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石门镇境内的长江北岸,石门大佛寺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720平方米,保存度基本完好。
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由水月观音造像、寺院建筑等构成。水月观音自在坐姿,依山崖凿出,通高13.5米,头戴花冠,面相端庄,项戴宝圈,胸腹饰璎珞,披帛覆肩,下着长裙。右足下踏垂莲,左足上曲,双手搁于膝上,该造像为中国现存最大的石雕水月观音像。
2013年3月5日, 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中文名: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
地理位置:重庆市江津区石门镇
所处时代:南宋至民国
占地面积:1800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刊刻的《重庆府志·江津县》对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大水月观音造像)进行了记载,称:“大佛崖,在县西南一百八十里古镇,大石观音于上。”
清乾隆年间,改建为现存的大佛寺,清同治八年(1896年),又对大佛寺进行重修。 称此寺“建自先朝,载诸邑志。……神工鬼斧,难稽开辟之年。
民国初年,再次对大佛寺进行修缮。
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
除了建筑与造像,寺内外还存有一批碑刻摩崖等文物,计有古像阁建筑遗迹;摩崖雕刻遗迹一处,石构神坛三处,古泉一处,碑刻摩崖文字十处等。
传说
相传,宋神宗年间,玉帝巡游至此,发现此地民不聊生,故托梦给神宗皇帝命他派人铸水月观音像坐镇于此。像成之后,石门风平浪静,水月观音便成为过往船只的守护神。
寺院
一座寺庙,坐北向南,为三合院布局,完好,建于明代,同治维修。正殿:依崖而建,总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木石结构,七重飞檐歇山顶,翼角均施吻,中饰宝瓶,抬梁式梁架,七架椽屋四椽袱前乳袱牵后接石壁,用三柱,面阔三间17.6米,进深8米,通高9米,踏通16级,素面台基,高1.7米。厢房:木石结构,硬山式项,穿逗式梁架,六柱四穿,面阔五间17米,进深一间4米,通高4.5米。围墙:高2.5米,阶梯式踏道15级,素面台基,高3.4米。山门为重檐歇山顶,两柱之间,上有14个翼角,均施鸱吻。寺内碑刻一通,字迹风化严重。
寺佛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造像与寺庙高度契合。佛像乃大水月观音,依山崖凿出,神韵伟岸、华美异常;走上前细细端详,观音体态雍容,温雅娴静,微闭的嘴角上露出丝丝慈祥之意。佛像头上戴一顶宝冠,玲珑精致,宝冠中一笑容可掬的罗汉端坐其上,惟妙惟肖。袈裟在胸前敞开,佛珠历历可数,帛带轻飘,肌肤若隐若现,金轮耀眼夺目,可见其地位之尊贵。独特的坐姿更是引人津津乐道,不似其他佛像般正襟危坐,造像左脚微微翘起轻踏荷叶,左手轻放于左膝上,右手自然下垂,慵懒坐于莲花之上,神态安详,舒展大方,好像静静欣赏江面上过往的船只,雍容华贵中透露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古代的雕塑家们凭借高超的造诣赋予了作品灵魂,将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和人间世俗情感融入其中,实为后世人留下了璀璨的艺术瑰宝。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