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塔 编辑

辽宁省海城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银塔银塔

银塔,位于辽宁省海城市接文镇接文村西塔子沟北村山坡上,建于辽代晚期,因塔身为白色,故名银塔,是辽宁地区保存完好的辽金时期古塔之一。

银塔始建于辽金时期,明代大修,建筑特点具有明代风格。银塔通高约15.58米,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刹组成,为六面九级实心密檐砖塔。塔基为须弥座,周有仿木砖砌围栏,栏板雕有花纹、鹭鸶、虎、荷叶及水草等花纹。塔座与塔身之间雕仰复瓣花纹。第一级塔身有砖砌仿木方形柱,上有柱头和补间四铺作斗拱。每面龛内有坐佛一尊,两旁有胁侍,上有宝盖和飞天。塔檐用砖叠砌,上复实心半圆瓦垄及虎头瓦当,每面檐再嵌砖雕兽头,塔顶砌莲瓣宝瓶。塔下原有银塔寺。银塔是研究辽代历史以及契丹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建筑艺术以及民俗风情等的重要实物资料。

2013年3月5日,银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银塔

地理位置:辽宁省海城市接文镇接文村西塔子沟北村山坡上

所处时代:辽至明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937-3-235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银塔始建于辽金时期,明代大修,建筑特点具有明代风格。

1953年、2009年,政府拨款对银塔进行过两次修缮。

建筑格局

编辑
综述

银塔

银塔因塔身呈白色,故名银塔。 银塔建筑特点具有明代风格。银塔通高约15.58米,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刹组成,为六面九级实心密檐砖塔。

塔基

塔基和塔座塔基和塔座

塔基为青砖砌筑,向上叠涩内收,底部每面边长2.8米;塔座分为二层,下层为上下各叠涩3层、束腰5层砖的须弥座,上层四周有仿木砖雕围栏。塔座与塔身之间雕有复瓣仰莲。

塔身

塔檐

塔身六面转角有仿木砖雕方形柱,柱顶有柱头、额枋和补间四铺作斗拱。每面佛龛内有坐佛一尊,已遗失,佛龛两侧有肋侍。塔身上部为砖砌逐层叠收的九层密檐,塔檐上铺筑实心半圆瓦垄、虎头瓦当和砖雕兽头。塔顶砌筑有莲瓣宝瓶塔刹。

文物遗存

编辑

雕刻

银塔塔基周围栏板雕有卐字型花纹以及鹭鸶、虎、荷叶、水草等动植物纹饰;塔身每面龛内原有坐佛一尊,已遗失,两旁有胁侍,上配雕刻宝盖和飞天。

历史文化

编辑
银塔寺

根据《海城县志》(1987年版)、《鞍山碑志》记载,银塔下原有妙德寺,又称银塔寺,寺内有正殿、东殿,殿内塑有佛像,山门左右有钟楼、鼓楼。寺内原有明代嘉靖、万历、清代雍正、乾隆、道光的石碑数通。据清代乾隆五十年《银塔寺碑记》碑文记载,“圣姥行宫碑记,有曰考之碑文。而此山之宝塔、名刹,殆自贞观始焉。盖由唐宋元明以来,累代重修,迄我大清又复创建、广修圣姥行宫。……”银塔寺及碑刻在文革期间被毁。

文物价值

编辑
银塔是研究辽代历史以及契丹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建筑艺术以及民俗风情等的重要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编辑

遗址碑遗址碑

2013年3月5日,银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银塔位于辽宁省海城市接文镇接文村西塔子沟北村山坡上。

接文镇接文村民委员会

交通信息

步行:自辽宁省海城市接文镇人民政府步行前往银塔,路程约320米,用时约5分钟。

下一篇 千山古建筑群

上一篇 海城金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