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卧龙山山城遗址 编辑
卧龙山山城遗址,曾名娘娘城山城,位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杨家堡镇杨家堡村卧龙村民组北山上。
卧龙山山城遗址,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山城随山就势而建,山城北高南低。城墙用青石修筑。城有东、西、南、北四个门,东门是正,也是山水外泄的出口。山城分内、外二城。内城城垣沿山脊而建,呈环形,周长2.8公里。卧龙山山城遗址是岫岩县境内几个隋唐时期高句丽晚期军事防御山城中规模最大、保存尚好的一个。卧龙山山城遗址不仅具备了高、坚、险的军事特点,而且从地理位置上看,西距海城的营城子山城100公里,东至凤城的乌骨城95公里,形成遥相呼应、互相支援之势,是隋唐时期高句丽在西线营建的重要军事防御设施。
2019年10月,卧龙山山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卧龙山山城遗址
地理位置: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杨家堡镇杨家堡村卧龙村民组北山上
所处时代:隋唐
保护级别: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8-0021-1-021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修娘娘庙。
山城内偏南处原有大型墓葬,伪满时被盗掘。
山城北墙在20世纪50年代因修水库被破坏,其它部位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破坏。
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了卧龙山山城遗址。
卧龙山山城遗址俯拍全景
西南角城墙外侧
东北角瞭望台台基护石墙
山城的南墙外向西依次有三个马面,北和西边也各有一个马面,均已倒塌。山城北峰制高点有一座圆形烽火台,直径10米,高约3米,外侧四周用人工修凿的石块砌筑,内侧用土石填实。此外还有蓄水池、瞭望台等遗址。
内城设有东、南、西、北、西南五门。东部谷口为正门,南偏东35度,东门宽约2.6米,进深4米,两侧门基由大长条石砌筑,十分工整,至今保存较好。东门是山城人马主要进出口,东门墙基北侧底部有石砌的泄洪口。东门南侧墙高约8米;北侧城墙倒塌严重,南北长约50米,顶宽约2米,此道城墙是分隔内外城的主要标志。
从东门进入内城,进门的右手边有一块面积约150平方米的耕地,其余地方则被高耸茂密的树木遮蔽。内城南、北、西三面环山,东西狭长、西高东低。东门外东南约200米处有一台地。1987年,此地曾发生泥石流,露出与山城同时期的建筑遗址和红板瓦残片。
卧龙山山城遗址
卧龙山山城遗址不仅具备了高、坚、险的军事特点,而且从地理位置上看,西距海城的营城子山城100公里,东至凤城的乌骨城95公里,形成遥相呼应、互相支援之势,是隋唐时期高句丽在西线营建的重要军事防御设施。
卧龙山山城遗址内有古墓一座,墓室用块石垒砌3层,每层高度约20厘米,长10米,宽5米,高约1米(已塌陷)。
卧龙山山城遗址内有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修的娘娘庙,本名凌云寺,庙内有盖苏贞(高句丽国的宰相盖苏文之妹)的塑像 。早年倒塌,现仅存墙基和石碑一甬。
卧龙山山城旧志有载。《岫岩县志》艺文志载,清道光时多隆阿诗云:登小湖岭游娘娘城,“我来寻古迹,山头见古城,古碑字隐灭,古墙石纵横。野老谈往事,荒地辟檬荆,山拗环石垒,当年空驻兵,土皆杂瓦砾,疑是将台倾”。可见早年该城当石壁高垒,遗迹宛然。
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2月20日,卧龙山山城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卧龙山山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杨家堡镇杨家堡村卧龙村民组北山上。
杨家堡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出发,大约用时27分钟,路程约20.4千米。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