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陵南城址 编辑
永陵南城址,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的南面,是汉朝至魏晋时期的遗址,汉代时为玄菟郡的治所。
永陵南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110米,南北现残长150米。城址保存状况较好,城内堆积可分为6个文化层,5个大的文化期,遗存丰富,对研究汉代文化与髙句丽文化渊源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东北地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13年3月5日,永陵南城址被中华人民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永陵南城址
地理位置: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的南面
所处时代:汉至魏晋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87-1-087
永陵南城址
永陵南城址挖掘现场俯瞰
文化层
永陵南城址保存状况较好,城内堆积可分为6个文化层,5个大的文化期。
一期文化位于第六文化层,遗存分布较少,推测为短期活动遗留,可追溯到青铜时代晚期。
二期文化位于第五文化层,年代为西汉中晚期,城墙的解剖分析发现,这一时期是城墙始筑年代。
三期文化位于第四文化层,发现了3处大型建筑基址,为南北分布的3组院落址,年代为东汉时期。
大型建筑址:编号为J2,开口于第三层下,被J1叠压。平面呈长方形,系高台建筑。整个建筑坐落在一个夯土台上,夯土颜色为黄色,质地较硬,有明显的分层。由于历代破坏,整个范围不是很清楚。夯土台上共发现4排柱础,保存完好的一排有7个柱础,柱础间隔1.1米左右,所选的石料都是易风化的岩石,虽在一排,由于破坏及风化,高低不平。都是埋于夯土里,推测应为暗础。J2长13.6米,宽8.5米,黄土墙宽1.1米,南墙中部偏西有3块立石,立石长1.2米,宽0.2米,可能是通向J2的台阶。散水:共发现6段。5处是用河卵石铺砌而成,另1处用碎瓦立置而成,宽大约60~70厘米。都是嵌在黄土里,两边用平整的石块或碎瓦镶边。路面铺砌规整。
四期文化位于第三文化层,是城址最为繁荣的时期,留下大量遗存,遗存早段属于汉末公孙氏时期,晚期为三燕及古辽东部族割据混战时期。
大型建筑(J3)遗迹,从发现的遗迹来看,集中分布在城址的东南部,发现的陶器、铁器等几乎都出在这一区域四期的房址一般都为半地穴式,坑有两种形制:一种为土槽式烟道,设有两条或三条烟道,上覆石板,一般设北坑,并在灶旁设有灶台,出土遗物有陶壶、陶罐、石珠、铁诞、铜鳞等。这种形制房址主要分布于城内东南部,此外在北部也少有分布:一种为石板立砌的烟道,设有两条或三条烟道,上覆石板,一般设东坑或南坑,出土遗物有陶罐、陶壶、陶瓮、铜链、铁器等。这种形制房址主要分布于城内东南部。根据两种不同形制房址内出土的遗物分析,用石板立砌烟道的房址要晚于土槽烟道的房址。也就是说前者属于四期早段,后者属于四期晚段。
灰坑发现12个。平面形状有圆角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其中H14和H15出土遗物较丰富,而且重要。在H14中出土的陶器壁上竖排阴刻文字。
五期文化位于第二文化层,出土了大量辽金时期文物,但是没有修建城池,只是一处聚落址,发现若干白灰池子、窖穴和灰坑等,生活遗迹有房址。
永陵南城址现场
一期文化遗存
一期遗存仅有零星分布的陶器,未见有遗迹现象。陶器的器形有蒂、罐、钵。
二期文化遗存
二期出土的建筑构件主要有板瓦、筒瓦、云纹瓦当;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还有铁铜器等生活用具。
三期文化遗存
永陵南城址出土陶罐
出土于二期文化的钱模是一件残件。结合历史文献考证,这个钱模为王莽时期用于铸造五铢钱的。钱模保留下来是古钱的背面,没有文字,不然还可以知道更为准确的年代。
四期文化遗存
永陵南城址出土千秋万岁瓦当
五期文化遗存
五期出土的东西也都是一些建筑构件、砖瓦等。
地理位置
永陵南城址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的南面。
永陵镇
交通信息
自驾:自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永陵南城址,路程约19.6千米,用时约28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