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鸽子洞遗址 编辑
鸽子洞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水泉乡瓦房村的西汤山南侧。两级50余米高的悬崖陡壁位于大凌河边,鸽子洞遗址是处于第二级悬壁上的天然洞穴,因成群的鸽子居洞中而得名。
鸽子洞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呈岩厦结构,洞口向东,宽1.8米,洞内纵长15米,最高处18米,最里面有20平方米的“内室”,洞内宽敞明亮,蔽风遮雨。1973年、1975年,考古工作者对鸽子洞进行了发掘,发掘出一批石制品、动物化石,发现了用火痕迹。 鸽子洞遗址对研究北方旧石器时期古人类生活和生存方式等内容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2019年10月,鸽子洞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鸽子洞遗址
地理位置: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水泉乡瓦房村的西汤山南侧
所处时代:旧石器时代中期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018-1-018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鸽子洞遗址是1961年在喀左县文物普查时发现的。
1965年秋天,考古学家孙守道和工作人员陈瑞峰来到鸽子洞,发现了石制品和动物化石。鸽子洞由此作为辽宁省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载入历史。在后续发掘中,出土石制品280余件,哺乳动物化石20多种,还有丰富的用火遗迹。
1973年5月,由国家、辽宁省和朝阳市喀左县组成的联合发掘队进行首次发掘,在竖穴(A洞)的前半部分,获得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打制石器和用火遗痕。
1975年5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掘报告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
鸽子洞遗址
鸽子洞遗址洞内有许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溶洞。考古工作者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洞,其中下洞又分为A洞和B洞,A洞是鸽子洞人居住的遗址。
鸽子洞遗址呈岩厦结构,洞口向东,宽1.8米,洞内纵长15米,最高处18米,最里面有20平方米的“内室”,洞内宽敞明亮,蔽风遮雨。洞前是宽阔的大凌河。河东岸,山低坡缓,构成大凌河二级阶地,多灌木丛林,是鸽子洞人的狩猎场所。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傅仁义经过多年研究,推测鸽子洞遗址的年代为距今5万至7万年。
哺乳动物化石
考古人员在鸽子洞遗址发现了岩羊角化石和羚羊骨化石,这是中国第一次在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岩羊化石,也是岩羊分布最东边的例子。
鸽子洞遗址出土人骨化石
石质工具
鸽子洞遗址出土280多件石制工具,有相当一部分石片的台面上有纵脊,这是人工修理的结果,这种技术看似简单,但在旧石器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难得的是,这些石器主体是刮削器,又以单凹刃者最多,这在同时期遗址中比较罕见。据模拟实验和微痕分析,这种石器非常适用于加工木器,说明鸽子洞人可能广泛使用木器,只是木器易于腐烂没能保存下来。由此可知,鸽子洞人已懂得加工兽皮并用来抵御严寒了。
人骨化石
鸽子洞遗址文化层中发现少量人骨化石。从骨胳形态观察和测量情况看,与智人阶段的人类化石相当。
鸽子洞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中最晚的一处,地质时代相当于晚更新世中期之末,距今5~7万年。鸽子洞遗物代表中国东北地区石器时代中期一个重要文化类型,也是迄今辽西大凌河流域最早的古人类居住址。因此鸽子洞遗址对研究北方旧石器时期古人类生活和生存方式等内容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2019年10月,鸽子洞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鸽子洞遗址文保碑
地理位置
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水泉乡瓦房村的西汤山南侧。
鸽子洞旧石器文化遗址
交通信息
自驾:自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出发,用时大约41分钟,路程约34.4千米。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