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荆山遗址 编辑
小荆山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刁镇茄庄村西南约500米处,南依长白山脉西端的小荆山,西离漯河1400米,南距章丘市约15公里,西南距城子崖遗址约20余公里。
小荆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李文化为主的遗址,兼有北辛文化晚期至大汶口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东周至汉代及宋元时期的遗存。 东西约300米,南北约4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左右,由于大量取土,遗址已破坏殆尽,仅余下东北角和北半部分保存基本完好。 因其南临长白山余脉小荆山,故将其命名为“小荆山遗址”。
1992年,小荆山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小荆山遗址
地理位置: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镇茄庄村西南约500米处
占地面积:120000 m²
所属时代:新石器时代
级别批次: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国务院
编号:Ⅰ-108
小荆山遗址生活场景(龙山文化博物馆)
1991年10月25日至1991年12月24日,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章丘县博物馆对小荆山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近200平方米,初步确定了小荆山遗址的文化内涵。
1993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小荆山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揭露面积450平方米。
小荆山遗址发掘
小荆山遗址的文化堆积一般厚1米—2.4米,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堆积共6层,其中2—3层属汉至宋元时代的堆积外,4—6层主要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
文物遗存
小荆山遗址兼有北辛文化晚期至大汶口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东周至汉代及宋元时期的遗存, 主要文化遗迹为房址、墓葬和灰坑。 遗址大量出土了石磨盘、石磨棒、穿孔石器及石铲、石斧、石支脚等。其石器制作方法为打制、琢制和磨制并存。遗址出土的陶器均为手制、火候较低,器物造型多不规整,有釜、罐、钵、碗、壶和猪、刺猬、人面陶器等。以夹砂红褐、灰褐陶为大宗、不见泥质陶。代表器物有圆底釜、圆底双耳罐、圆底或平底钵、圈足碗等。器物纹饰简单,主要以饰于唇部的竖、斜、横指甲纹为主,有少量刺点纹和按窝纹。此外,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的骨、角、蚌、牙器等,器类有锥、镖、镞、斧、匕、器柄、饰等。
龙山文化博物馆
小荆山遗址出土的夹砂红陶釜,在临溏后李遗址中曾发现同类器物压在北辛文化地层之下,时代应较早,在遗址中也发现了陶猪等艺术品,说明当时的家畜饲养业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准。遗址所出土的颅骨己开始石化也可说明其年代较为久远。小荆山遗址的发现,为山东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提供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外,在遗址边缘地带,还发现了北辛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东周至汉代及宋元时期的遗迹,这一发现填补了山东省北辛文化以前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2006年,小荆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小荆山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刁镇茄庄村西南约500米处,南依长白山脉西端的小荆山,西离漯河1400米,南距章丘市约15公里,西南距城子崖遗址约20余公里。
茄庄村
济南市章丘区
详情交通信息
从济南市出发经济南绕城高速、青银高速到达小荆山遗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