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清真寺 编辑

山西省太原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原清真寺太原清真寺

太原清真寺原名清修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解放路20号,始建于唐朝(618一907年)年间,宋代又不断重修,现存寺宇是明代重建后的遗物。

太原清真寺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整体建筑为典型的砖木混合结构,主要包括有大门、省心楼、碑厅、礼拜殿、讲经堂、牌坊、水房等。太原清真寺融合了中国传统风格和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为研究中国阿拉伯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3年3月5日,太原清真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太原清真寺

地理位置: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解放路20号

所处时代:明至清

占地面积:2800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08:30-16:30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面积:约 2800 m²

编号:7-0862-3-160

历史沿革

编辑
据碑文记载:太原清真寺最早创建于唐朝(618一907年)年间。

宋代,不断重修太原清真寺。

现存寺宇建筑多是明朝(1368一1644年)时建造,寺院开有东西两门。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立北亭石碑,文革期间大都被凿。

清同治七年(1868年),立南亭石碑。

1958年,扩建解放路前太原清真寺东门为正门。扩建解放路后,西门改为正门,面临解放路大街。

太原清真寺

建筑格局

编辑
清真寺为二进院,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原有面积5000平方米),殿顶由硬山和卷棚顶相连组成,施布筒瓦,前有廊,饰垂莲柱吊帽殿门上悬挂“开天古教”额。有伊斯兰教特有的建筑,如大殿(礼拜殿)、讲堂(进经堂)、水房(沐浴室)、省心楼等。在大门前方是牌坊,上面写着“清真古寺”。省心楼后是碑厅讲经堂和礼拜殿。礼拜殿是核心建筑,有卷棚、大殿和后窑殿组成。

省心楼,是教民们忏悔的地方,面对东门入口,峭立于庭院中央。省心楼是双层飞检式建筑,重增歇山顶,四周角双层飞翘,底层外围红漆木柱内倾支撑。内有明代著名学者方孝的题原:“声吟不及清”书法珍品。省心楼的西北、西南两侧,六角碑亭对峙。庭院的西面是进经堂和防火墙。进经堂是宣进《古兰经》和传教的场所。防火墙将古寺分隔为两院,距大殿约8米,与大殿等宽,与殿前等高,墙厚1米,中开铁门。穿过防火墙,即是原第二进院。

太原清真寺殿内建筑装饰融合了阿拉伯建筑风格和中国传统工艺手法,中西合壁,格调得宜。寺内大殿为砖木混合结构,殿内为阿拉伯式古典装饰。圆形立柱挖槽迭楞,施沥粉贴金彩绘,极其富丽典雅。柱周木壁,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经文雕刻工整、清晰、精细。整个大殿,宽大疏朗,布局严谨。柱砌在墙内,四壁由护墙板封闭,“内不见砖,外不见木”。殿内突出的特征是无画像,无塑像,不烧香,不摆供,与佛寺、道观截然不同。西墙右都有13阶木梯,称宣讲楼。

文物遗存

编辑
太原清真寺保存着中国古代许多著名人物所题写的牌匾,以及几位皇帝颁发的“圣谕碑”。北亭石碑碑面刻文为康熙皇帝的诏逾,南亭石碑正面镇刻明代洪武皇帝对回教的百字御赞文。背面刻有北宋黄庭坚、元代赵子员、清代刘石南等书法家的题词题名。

历史文化

编辑

风俗活动

太原清真寺每年有3个主要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在这些节日里,穆斯林游客可沐浴盛装,举行会礼,通经赞圣,互相祝贺,是接受教义、增进友谊和团结的盛会。伊斯兰教的礼仪形式和宗教活动多种多样,其中主要的有一周一次的穆斯林聚礼,每星期五午后举行,称“主麻日”。

文物价值

编辑
太原清真寺融合了中国传统风格和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由于《古兰经》禁用动物的形象做装饰料,因而太原清真寺殿内细部装饰纹样都是由阿拉伯文字和几何线纹组成,富有浓厚的阿拉伯风格,为研究中国阿拉伯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太原清真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位置

太原清真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解放路20号。

清真古寺-西门

交通

天原市内乘坐1路、4路、5路公交车可到到。

下一篇 太原纯阳宫

上一篇 太原大关帝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