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泽王庙 编辑
灵泽王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夏店镇太平村,创建于金大安二年(1210年),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重修,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
灵泽王庙现存建筑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四合院,面积575平方米,殿宇厢房共计36间,以灵泽王大殿为中心,左右对称,依中轴线为山门、灵泽王大殿,两侧面有耳楼、东西配殿、东西廊房、戏楼、钟鼓二楼。东西配殿为小二楼阁式,各存一间。
2006年5月25日,灵泽王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灵泽王庙
地理位置: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夏店镇太平村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创建时间:金大安二年(1210年)
建筑面积:1500 m²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6-0373-3-76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重修,并创建东西配殿(厢房)各三间。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续修。
咸丰十一年(1861年),修葺并创建神楼七间(现无存)。
清光绪元年(1875年),补修彩绘。
综述
灵泽王庙现存建筑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呈长方形四合院,面积575平方米,占地面积为1500平方米。殿宇厢房共计36间,以灵泽王大殿为中心,左右对称,依中轴线为山门、灵泽王大殿,两侧面有耳楼、东西配殿、东西廊房、戏楼、钟鼓二楼。东西配殿为小二楼阁式,各存一间。整座庙宇是集明清各代建筑为一体的宗庙建筑,布局严谨,错落有致。该庙以大殿、东西配殿为最早。
大殿
灵泽王庙大殿为金代建筑,建筑面积85平方米,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石砌台基,前檐设廊,悬山五脊简板瓦顶,屋顶极度平缓且出檐深远。梁架结构为前乳楸对三椽袱,通檐用三柱,三橡楸前端搭于檐部搭牵之上,后端搭于后檐墙上,楸上设垫墩、大斗、捧节令棋承平梁。梁楸结点用矮柱,简洁明快,整个殿内用材硕大,规范简洁,各构件金代风格非常明显,实属现存金代晚期民间古庙宇建筑之珍品。脊部襻间枋下有清光绪元年补修彩绘题记。前檐廊柱仅设柱头斗拱4垛,五铺重拱双耍昂并计心造,琴面式昂嘴。明间45°出斜棋两道,转角斗棋不出斜棋,无补间斗棋。大殿的前檐柱头斗棋,出正侧三缝耍头。华头子于端部斫尖,两层叠涩于昂折弯处。称之为“刻尖”或“箭簇”,属于典型的金中期以后晋东南的做法。前檐廊柱为石方形柱,通体柱角起线,有铭文“大安二年(1210年)......”字样。素面覆盆式柱础。大殿前部用五抹头隔扇门装修,保存完好。大殿在文革时期曾做粮仓使用,内部有用木板搭建的二层木结构。殿内梁架、檐檩、斗棋均施彩画,为清代光绪元年补绘。
灵泽王庙
山门、戏楼、东西配楼及东西配殿
山门和乐楼与大殿相对,山门立面为拱门,长方形。上为五开间戏楼,两侧钟鼓楼各一间。戏楼顶部屋面现已大面积坍塌损毁,因长期遭受自然风雨侵蚀,缺少必要的维护,地面也损毁严重。两侧钟鼓楼残损也较严重。东西配楼及东西配殿各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
相关人物
灵泽王即唐代卫国公李靖。据康熙版《潞城县志》中北宋明道二年(唐卫公晋封灵显王碑记》、北宋绍圣元年《重修灵显王李卫公庙记》、金泰和二年《重修灵泽王庙记》等记载:李靖,隋末唐初人,颛顼、玄元(老子)的后代,祖籍雍州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为汾州大儒文中子的弟子,登仕前曾占籍(落户或临时居住)潞城。隋末时曾任马邑(今朔州市)郡丞。后从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世民、参与多次大的战役,取得了不菲的战绩,为唐代著名军事家。李靖一生主要功绩有平定萧铣、安抚岭南、捕获辅公柘(此战后,高祖李渊称赞李靖:“靖乃铣、公拓之膏肓也。李靖,文武全才,官拜刑部尚书、中书令、兵部尚书,封卫国公,累阶至开府(贞观十七年,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图像于凌烟阁,改封卫国公并进位开府仪同三司),死后谥号“景武”。
地址
灵泽王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夏店镇太平村。
太平村
交通
乘车前往灵泽王庙:从襄垣汽车站进入太行路到达迎宾西街,从迎宾东街到灵泽王庙。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