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岩牌楼 编辑

山西省介休市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和岩牌楼太和岩牌楼

太和岩牌楼,被当地人称为“琉璃牌坊”, 原为真武庙(已毁)门前牌楼,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义安镇北辛武村东,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太和岩牌楼占地面积约48平方米,牌楼坐北朝南,为四柱三门三楼式,建于石砌束腰须弥座上,歇山黄琉璃瓦顶。 明间设七踩三翘斗拱七攒,次间置五踩单翘单昂斗拱五攒,明、次间额枋斗拱、门楣牌匾、勾滴瓦垄、吻兽脊饰及各种花卉图案、文字等全用黄、绿、蓝琉璃构件搭套安装而成。 太和岩牌楼饰件内容丰富,无论龙纹瑞兽、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或楹联匾额,尤其是文字措辞,既有道教的隐喻,更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福寿平安的美好祈愿的内涵,充分体现出古人的智慧和才能,是中国琉璃艺术发展到明清鼎盛时期的典型佳作。

2006年5月,太和岩牌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太和岩牌楼

地理位置: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义安镇北辛武村东

所处时代:清朝

占地面积:48 m²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485-3-188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北辛武村巨富冀氏家族的冀以和对村内的七座庙宇进行了补修,在真武庙中轴线的山门前建造了太和岩牌楼。

建筑格局

编辑

太和岩牌楼

太和岩牌楼为原真武庙(已毁)门前牌楼,位于介休市义安镇北辛武村东。占地面积约48平方米。牌楼坐北朝南,为四柱三门三楼式,建于石砌束腰须弥座上,宽约5米,高4.5米,歇山黄琉璃瓦顶。 台明是长方形的,四周设有压檐石,中间用方砖斜墁,两侧垂带处各雕有一对石狮。四柱础为石雕束腰须弥座,主脚四角雕角兽,中间用缠枝花瓣相连。方柱上满饰孔雀蓝琉璃贴片,方柱前后都有楹联。柱头和柱底都是用琉璃烧制成的不同种类的花卉、卷草龙、寿山、瑞兽及八卦等图案。

太和岩牌楼明间设七踩三翘斗拱七攒,次间置五踩单翘单昂斗拱五攒,明、次间额枋斗拱、门楣牌匾、勾滴瓦垄、吻兽脊饰及各种花卉图案、文字等全用黄、绿、蓝琉璃构件搭套安装而成。 主楼斗拱为一跳五踩仿木琉璃斗拱;次楼斗拱为一跳三踩仿木琉璃斗拱。主楼与次楼的斗拱中均设琉璃匾额,主楼檐下正中在斗拱之间有龙牌额书“太和岩”三字,这也是太和岩牌坊得名所在。明间西侧柱底的图案中烧制“光绪丁酉年(1897年)高造立”的题记。顶为单檐歇山造,屋面铺以黄、绿相间的琉璃脊瓦、吻兽,在其正脊的中间有“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世远家声旧,孝訯喜气新”的题字。

文物遗存

编辑
雕刻

主楼檐下字牌“太和岩”

太和岩牌楼门拱上雕蔓延花枝及二龙戏珠,额枋心内雕人物、花卉和文房四宝,斗拱饰雕龙头,牌匾上剔地突起花边,枋柱两侧面塑青龙、白虎。 牌楼通身包砌之琉璃图案无一雷同,运用了仿线刻、仿高浮雕和透雕多种表现形式,体现出写实、写意、明暗、远近透视各种表现手法。

匾额

太和岩牌楼檐、枋下悬“太和岩”“紫极腾飞”“无上道”“众妙门”“天枢真宰”匾额。

楹联

太和岩牌楼四条方柱上饰有孔雀蓝琉璃贴片,前后均有琉璃烧制的槛联,当中的一副是:“北极极也,本无极为有极;玄天天也,遵先天而后天。”牌楼的后面与正面相同,坊柱上同样有对联,中为“道事半百年,飞真自天上帝适,名留一千古,游王避地下字寒”两边为“净乐钟灵三三诞降,太和得道九九飞升”。这些对联集中反映了道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证明了当时道教盛行的情况。

文物价值

编辑
太和岩牌楼饰件内容丰富,无论龙纹瑞兽、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或楹联匾额,尤其是文字措辞,既有道教的隐喻,更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福寿平安的美好祈愿的内涵,充分体现出古人的智慧和才能,是中国琉璃艺术发展到明清鼎盛时期的典型佳作。

保护措施

编辑

太和岩牌楼遗址碑太和岩牌楼遗址碑

2006年5月,太和岩牌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太和岩牌楼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义安镇北辛武村东。

太和岩牌楼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太和岩牌楼,路程约18.8千米,用时约33分钟。

下一篇 介休五岳庙

上一篇 日昇昌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