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道寺双塔 编辑
妙道寺双塔,又称“雁塔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城北猗氏镇兴教坊村东侧,据西塔地宫出土《大宋河中府猗氏县妙道寺双塔创建安葬舍利塔地宫记》碑记载,西塔创建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东塔形制结构与西塔相近,建造年代应相隔不远。
妙道寺双塔东西对峙相距约80余米,皆为方形楼阁式砖塔。西塔中空,原为九级,现存六级,残高21.98米;东塔实心,七级,塔高23.07米。主体建筑为宋代遗构,形制古朴,建造工艺精细。是国内现存时代较早的砖砌方形楼阁式古塔。妙道寺双塔出士文物不仅为研究北宋时期佛教文化及石刻艺术提供了佐证,也为研究北宋时期银器工艺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2006年5月25日,妙道寺双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妙道寺双塔
地理位置: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城北猗氏镇兴教坊村东侧
所处时代:宋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0369-3-072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据西塔地宫出土《大宋河中府猗氏县妙道寺双塔创建安葬舍利塔地宫记》碑记载,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建西塔。东塔形制结构与西塔相近,建造年代应相隔不远。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对双塔进行维修。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西塔地震时塔刹被毁。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西塔重修塔基。
1995年,对西塔地宫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
妙道寺双塔
东塔
东塔坐东朝西,塔高23.07米。第一层西面辟拱券门。塔中为佛龛。以上为实心塔柱。一、二层密檐下有砖雕仿木构斗栱,三至七层均为叠涩出檐,三、四层西面各设隐形拱券门,四层檐下饰斗栱把头交项作。在此三层西面的倚柱中间,各饰一隐形拱券门和两个直棂窗,与西塔遥遥相望。
东塔
西塔
西塔坐西朝东,砖木结构,方形九级楼阁式,高约40余米,现存六级,残高21.98米。第一层檐下施仿木砖雕斗拱,檐上作一斗三升,支撑着平座。二至六层腰檐为平座。除一层外,二至六层四面均有倚柱四根,倚柱之间,正中设隐形拱状券门,两侧为隐形直棂窗。三层南面、四层西面、五层北面各辟一拱状券门洞。塔体第一层东面辟一拱状券门,与东塔西面券门遥相呼应。券门两旁设门柱石,柱石上方为一半圆形门楣石。两石柱上各阴刻一供养菩萨像,每像均头戴花冠,颈佩璎珞,璎珞交叉穿环于腹前,缠绕在膝下和膊腕之间。菩萨身着天衣,腰系结带,双手执一长茎莲花,含苞待放的莲蕾,竞相盛开的莲花,蒂结的莲子和舒展翻卷的莲叶,形态生动逼真。菩萨神态安然自如,跣足立于莲台之上,下有云朵相托。门楣石上,阴刻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像,正中佛螺形发髻,有火焰状项光,头顶四道佛光,双手举胸前做说法印,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身旁左右各有一弟子,一人手捧经卷,一人双手合十。二菩萨头戴花冠,颈佩璎珞,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均一手拱于胸前,一手下垂覆在膝上,斜向佛祖,面带微笑,似聚精会神聆听说法。以上图像,雍容丰满,线条圆润流畅。西塔下有地宫,宫室长、宽各1.68米,宫室至地面1.73米,地面铺方砖。
西塔
银棺
宋熙宁二年錾花佛陀与众弟子纹银棺
石函
石函长93厘米,通高50厘米,前宽62厘米,后宽57厘米。临猗妙道寺双塔西塔地宫出土,1995年入藏。
2006年5月25日,妙道寺双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妙道寺双塔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城北猗氏镇兴教坊村东侧。
妙道寺双塔
交通信息
乘坐临猗县内公共交通103路、临猗7路、临猗11路至双塔广场站。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