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封戏台 编辑

山西省运城市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董封戏台董封戏台

董封戏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安峪镇董封村中部,重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又称泰山庙戏台。

董封戏台,属原黄飞虎庙(又叫泰山庙)中的一单体建筑,元代建筑风格,坐南向北,东西长约32米,南北宽约38米,占地面积约1216平方米。单檐歇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前檐柱粗矮,上施圆木大额枋,平梁为月梁式,前后檐下柱头斗栱五踩双昂。里转斗栱出45°斜栱,后檐大斗为梅花形,用翼形令栱。戏台前两侧保留有清代阎君殿排房建筑,西保留有原庙门楼,清代建筑,面宽一间,进深两椽,单檐悬山顶,八字墙,柱头翼形栱。 董封戏台虽为明代重建,却保留有元代建筑的形制特点,对研究晋南地区戏剧表演场所形制的演进以及元明时期古建筑的形制变迁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中国古代戏台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作为地处元杂剧发中心的明代戏台遗存,为研究自元以来戏剧的演出盛况提供了可靠依据,也是研究中国戏剧发展与演变过程的重要实物资料,并进一步表明晋南地区是中国戏剧艺术的发源地之一。

2006年5月25日,董封戏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董封戏台

地理位置: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安峪镇董封村中部

所处时代:明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0469-172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董封戏台重建。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董封戏台修缮。

2001年,山西省古建所大修董封戏台。

2010年,董封戏台进行落架大修。

建筑格局

编辑

董封戏台

董封戏台,属原黄飞虎庙(又叫泰山庙)中的一单体建筑,元代建筑风格,坐南向北,东西长32米,南北宽38米,占地面积约1216平方米, 建筑面积102.4平方米。 砖构台基,高0.9米,石条压面,台身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前檐柱粗矮,上施圆木大额枋,平梁为月梁式,前后檐下柱头斗栱五踩双昂。里转斗栱出45°斜栱,后檐大斗为梅花形,用翼形令栱。戏台前两侧保留有清代阎君殿排房建筑,西保留有原庙门楼,清代建筑,面宽一间,进深两椽,单檐悬山顶,八字墙,柱头翼形栱。

文物遗存

编辑
综述

董封戏台

董封戏台戏台主要部分是元代构建,戏台前后檐下柱头的斗栱,尤其后檐大斗为梅花形,是元代建筑的特色。屋顶的琉璃基刹大部分是明代的。

戗兽

戗兽戗兽

戗兽,由绿琉璃雕琢而成,形态长躯高拱。戗兽张口长啸,鬃毛随风飞动。戗兽身骑仙人,旁边的力士则紧紧护挽,为其保驾护航,营造出一种遨游长空的景象。

文物价值

编辑

董封戏台董封戏台

董封戏台虽为明代重建,却保留有元代建筑的形制特点,对研究晋南地区戏剧表演场所形制的演进以及元明时期古建筑的形制变迁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中国古代戏台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作为地处元杂剧发源中心的明代戏台遗存,为研究自元以来戏剧的演出盛况提供了可靠依据,也是研究中国戏剧发展与演变过程的重要实物资料,并进一步表明晋南地区是中国戏剧艺术的发源地之一。

保护措施

编辑

遗址碑遗址碑

2006年5月25日,董封戏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董封戏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安峪镇董封村中部。

董封戏台

交通指引

自驾:自绛县人民政府出发,路程约为21.2千米,约25分钟到达。

下一篇 常平关帝庙

上一篇 万泉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