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头遗址 编辑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坡头遗址坡头遗址

坡头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陌南镇寺里村和坡头村南半部,是新石器时代遗址,早期属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属龙山文化。

坡头遗址南北长约2500米,东西宽约900米,堆积有6、7米之厚,遗址内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有仰韶文化枣园晚期、庙底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具有整个中原地区从前仰韶时期到夏时期的全部文化遗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3年3月5日,坡头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坡头遗址

地理位置: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陌南镇寺里村和坡头村南半部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

占地面积:约 220000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038-1-038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1955年,坡头遗址被发现,当时认定其为仰韶文化遗址,贾兰坡先生曾到此考察过。

20世纪70年代末,芮城县博物馆征集了清寺附近(寺里村)出土的一批玉器。

1992年,运城市盐湖区(原运城市)博物馆又人藏了一批当地派出所缴获的清凉寺出土的玉器。

1992年以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市、县两级文物部门均对遗址进行了调查,采集了一些陶器、卜骨及石器等标本。

1997年,馆藏的部分玉器在陕、晋、豫三省古代玉器精华展中展出。

2000年春天,运城市公安局破获一起文物盗窃案,收缴回来一大批从芮城县岭底乡收购的玉璧,很快移交给运城市盐湖区博物馆(原运城市博物馆),于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又对坡头(清凉寺)古文化遗址进行了调查。

2002年秋季,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部分科研人员再次对该遗址进行了实地调查,除勘察了断崖上露出的遗迹、采集到一些陶器外,在一个龙山时代的灰坑中还发现一片被灼过的卜骨。本次调查中发现的三座规模较大的墓葬均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的一座墓葬中还出土有形体较大的三孔石刀。

2003年深秋~2005年初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与市、县文物部门联合组成考古队,对遗址西侧的清凉寺墓地进行了三次科学发掘,累计清理不同阶段的史前墓葬355座。

坡头遗址

遗址特点

编辑
坡头遗址南北长约2500米,东西宽约900米,堆积有6、7米之厚,分布面积22万多平米。整个七十余户人家的坡头村坐落其上,延至恭水与清凉寺遗址相接,文化层常常深1.5至6.5米不等。遗址有房基、窖穴、灰坑、墓葬等几十处。有些袋状窖穴或房基底径达5米左右,残高3.2米,内填浅灰、深灰及灰黄色土。

文物遗存

编辑

坡头遗址遗物

坡头遗址出土遗物分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两类。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与少量陶器,计有石斧、石凿、石刀、陶刀等。生活用具全为陶器,主要有尖底瓶、彩陶钵、夹砂罐、泥质篮纹罐、釜灶、豆、甑、鬲、鼎等,纹饰除彩陶外有线纹、篮纹和楔形点纹,并有少数磨光陶。制法分手制、模制和口部轮修等几种。另外出土有骨锥、玉壁及白灰地面等。此文化遗址内涵包括仰韶时期庙底沟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类型,河南龙山文化三里桥类型等。

历史文化

编辑

名称由来

坡头遗址因位于坡头村附近而得名,又因墓地的位置距一座古寺一清凉寺不远,所以人们也习惯上称清凉寺墓地。

文物价值

编辑
坡头遗址所发掘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到龙山时期主要墓葬,其随葬品和墓葬形制的变化,表现出社会生活中贫富分化、阶层出现和礼制形成,反映了中原地区史前阶段最重要的社会变革历程,而这一时期正是故事传说中尧舜时代。它对于诠释中原地区史前时期最重要的文化复兴历程具有重要作用,为中华文明起研究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典型标本。

遗址保护

编辑
1965年,坡头遗址被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范围东至坡头东浅沟,西至清凉寺(元代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150米,南至韩家村,北至坡头村北端。该遗址南北长约2400、东西宽约870米,总面积约209万平方米。

2013年3月5日,坡头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编辑
坡头遗址被评为“二00四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坡头遗址并获得2003~2004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坡头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陌南镇寺里村和坡头村南半部。

坡头遗址

交通信息

自驾:从芮城县出发,经平风线—运宝高速芮城连接线—G522—临陌线—坡头遗址,全程大约22千米。

下一篇 金胜庄遗址

上一篇 匼河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