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壁城遗址 编辑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壁城遗址玉壁城遗址

玉壁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太阳乡白家庄村、均安村的汾河二级台地上,总面积约264.6万平方米,是北朝时期的古遗址。

玉壁城始建于西魏大统四年(538年)。玉壁城遗址三面深沟一面壁垒,地势突兀,险峻天成,成为西魏在河东可进可守的桥头堡。西魏大统八年(542年)、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东魏权相高欢两次进攻玉壁城,均未能攻克城池。玉壁城遗址东西稍长,南北稍窄,整体略呈“凹”字型,遗址内现存残长约300米的南墙、大型乱葬坑、烽火台、马面等遗迹。玉壁城遗址对研究北朝史、兵法和古代战争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3年3月5日,玉壁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玉壁城遗址

地理位置: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太阳乡白家庄村、均安村的汾河二级台地上

所处时代:北朝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050-1-050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玉壁城始建于西魏大统四年(538年)。

西魏大统八年(542年)、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东魏权相高欢两次进攻玉壁城,先后遭到西魏名将王思政、韦孝宽的坚决抵抗,非但未能攻克城池,反而自身伤亡惨重,史称“玉壁之战”。而高欢正是在第二次进攻玉壁城不果后郁郁而终。这两场战役对中古时期的中国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0年,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曾组织师生前赴古城遗址开展实践教学。

2021年,《玉壁之战遗址再调查》获得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项目指导老师鲁靖康副教授前后4次带领学生玉壁城遗址,进行深入的调查。

遗址特点

编辑

玉壁城遗址

玉壁城遗址位居汾南高垣,北临汾河,城周回八里,四周深沟环临,唯南面两沟夹峙的窄处筑有城墙建有城门可供出入,玉壁城遗址三面深沟一面壁垒,地势突兀,险峻天成,成为西魏在河东可进可守的桥头堡。玉壁城遗址东西稍长,南北稍窄,整体略呈“凹”字型,东西长约1850米,南北宽约1430米,总面积约264.6万平方米。

主要建筑

编辑
城墙遗迹

玉壁城遗址

玉壁城遗址内现存残长约300米的南墙,宽3~8米,残高2~8米,墙体为夯筑。城南西侧墙体向北缩进,然后折西,再折北,与城西的深谷相连。北墙东侧的崖壁上有一条地道入口,年久黄土崩塌掩盖,只剩一个黑洞洞的小口。城东、城西则未见大段连续的墙体,只在与南墙相连处和地势较为低平的地方找到了部分残存的墙体。

万人坑遗迹

玉壁城遗址内西北有大型夯土基址,在其南部断崖处有一直径约3米、深8米、俗称为“万人坑”的大型乱葬坑。万人坑是一个井状的深坑,里面骷髅依稀可辨,人骨累累。《资治通鉴》记载:当年“东魏苦攻凡五十日,士卒战及病死者七万人,共为一冢”。

马面及墩台遗迹

玉壁城遗址东西两侧各有一个马面。北面伸出的舌状台地上有一个清晰的方形墩台遗迹,高出地面3米左右,与北面城墙相连。

主干道遗迹

玉壁城遗址中有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南部与城门相通,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应为原来的主干道,现已碾压冲刷成为一道沟,明显低于两侧的地表。

研究价值

编辑
玉壁城遗址对研究北朝史、兵法和古代战争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措施

编辑

玉壁城遗址遗址碑玉壁城遗址遗址碑

2013年3月5日,玉壁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玉壁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太阳乡白家庄村、均安村的汾河二级台地上。

玉壁城遗址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玉壁城遗址,路程约7.4千米,用时约12分钟。

下一篇 冯古庄墓地

上一篇 猗氏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