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村戏台 编辑
董村戏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卿头镇董村西街北侧村委会院内,是明朝时期的建筑。
董村戏台始建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明代及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1979年,皆有修缮。戏台坐南朝北,东西长11.2米,南北宽9.85米,占地面积约110.3平方米。原有三郎庙,大殿已毁,仅存戏台。戏台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董村戏台是金元时期晋南杂剧盛行的实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2019年10月7日,董村戏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董村戏台
地理位置: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卿头镇董村西街北侧村委会院内
所处时代:明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238-3-041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董村戏台
董村戏台坐南朝北,东西长11.2米,南北宽9.85米,占地面积约110.3平方米。原有三郎庙,大殿已毁,仅存戏台。戏台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两侧的墙体与普通垂直的墙体不同,呈八字,像一个大三角形。下有石砌台阶,高1.3米,东西长11.4米,南北宽11.4米,台上建筑分前后台,前台宽4米,后台宽2.6米。檐下斗五铺作双下昂,当心间出45度斜。
局部特点
垂花柱
董村戏台中置隔扇,上悬清光绪二年(1876年)行书“遏云楼”牌匾。牌匾下有六扇木门隔板将戏台分为前后台,两侧是可开启的扇门,供演员“出将”“入相”。门扇、隔板、立柱上的花卉、龙凤、戏曲人物等彩绘装饰。
戏台顶部
整个戏台没有一根钉子,梁与梁之间的衔接全部为榫卯。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的发明,这种构件连接方式,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即使在地震的情况下,也能减少影响。
“遏云楼”牌匾
董村戏台存清康煕十五年(1676年)《重修乐楼记碑》1通,记录戏台创建和维修情况。
戏台梁架结构
董村戏台是金元时期晋南杂剧盛行的实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2019年10月7日,董村戏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保护范围:北自大殿前檐向北50米,南自大殿后檐向南40米,西自大殿西檐向西50米,东自大殿东檐向东50米。
控制地带:自保护圈起,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0米。
地理位置
董村戏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卿头镇董村西街北侧村委会院内。
卿头镇董村村民委员会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董村戏台,路程约30.7千米,用时约44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