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耀县文庙 编辑
耀县文庙,又称耀州文庙,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学古路,占地5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65平方米。创建于北宋嘉祐年间(1056年~1063年),后屡有修建。现存建筑有牌楼、戟门、大成殿及东西庑,多为明清所建。
耀县文庙以轴线布局,两进院落,由南到北依次为棂星门、戟门、东西耳房、东西庑和大成殿,布置严谨、对称。
2001年6月25日,耀县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耀县文庙
地理位置: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学古路
所处时代:明
占地面积:5700 m²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5-0428-3-234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元延祐年间(1314年~1420年),重修文庙。
明洪武五年(1372年),维修大成殿;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将大成殿增加至七间,并增建东西庑各十间;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维修文庙;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重修文庙;明崇祯年间(1628年~1644 年),维修文庙,并维修文昌祠三间,建神厨五间。
清康熙三十五年(1689年),维修文庙;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共修文庙3次;清嘉庆五年(1800年),又对文庙进行了维修。
耀县文庙
棂星门
棂星门,也叫木牌楼(即文庙的大门)。位于文庙最南端,面临学古路,为四柱三间重檐结构的精巧纯木构建筑。构思巧妙、设计精确,四柱三间不用戗柱,屋顶为重檐庑殿顶(封建礼制建筑中屋顶的最高规格)而不是常见的三楼或五楼等形式,上下两层斗拱和梁架结构相同,上檐、下檐均出五跳,十一踩,屋面全部用绿色琉璃瓦覆盖。复杂而华丽的结构由四根柱子承重,屹立六百多年,不歪不斜,岿然不动,在西北地区亦属少见。
戟门
戟门,位于文庙中部,是文庙的正门,又叫大成门。戟门单檐悬山顶,并开三间六扇大门。朱漆大门上装饰有金色门钉,明间五路九钉,寓意“九五之尊”,两边四扇均为五路七钉。屋顶进深与高度的比例为3:1,属宋代特征。屋面覆青瓦,用绿色琉璃瓦剪边。
东西庑
东西庑,位于大成殿前东西两侧,相向而建,均为清式建筑。面阔各十一间,39.5米,进深三间,8.51米。屋顶为悬山式,屋面覆青瓦,正脊两头饰用脊吻,悬山外用博风板封护,装饰悬鱼。两庑原为历代奉祀孔门弟子和儒学代表人物的专门殿堂,现为文物展览室,东庑展览宗教艺术文物,西庑展览耀州出土文物精品。东西耳房结构与东西庑相同。
大成殿
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为陕西省内规模较大,年代较早的一座古建筑。大木结构具有金、元的手法,经明清两代修缮。殿檐柱现状明间两柱细小,两次间两柱粗大,并有显著的侧脚、卷杀,原为五间,后来又增加中间二柱,成为七间。构架为前后乳袱对大椽袱用四柱,但在乳袱上不用搭牵,而用驼峰、托脚成檩。外檐斗拱五铺作双下昂,用材较大,昂嘴扁平。这座殿的另一特点是用大内额,大内额系园木,跨度达10米多,后因挠度过大,在明间缝位又加两根小柱支撑。平梁上用叉手、蜀柱,各层梁上用驼峰。屋面举折也较为平缓,殿前月台近于方形,围以压栏石。
祭孔大典及成人礼仪式
陕西省政府于1992年4月20日划定了保护范围。重点保护范围:文庙大成殿、戟门、东西庑,木牌坊;一般保护区:文庙围墙内;建设控制地带:一般保护区外延30米内。
2001年6月25日,耀县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耀县文庙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学古路。
耀州文庙
交通信息
自驾:
从西安沿西铜高速或延西高速行至耀州区,由锦阳南路进入锦阳路,再进入学古路即到。
公交:
从西安城北客运站乘发往耀州区的车辆,到耀州汽车站步行至学古路即到。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