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公庙秦公墓 编辑
太公庙秦公墓,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以东5千米处,渭河以北二级台地上,主要包括太公庙、西高泉、洪源、南阳、宁王等自然村,范围约6平方千米,是春秋时期的古墓。
1978年,在太公庙秦公墓发现的春秋乐器坑,出土8件铜器,钟5、鑮3件。5件钟均有铭文,可分为两组,2件铭文为一组连读,另3件为一组连读;3件鑮也有铭文,风格一致,为研究秦的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2013年,发掘了太公庙秦公大墓(一号大墓)和车马坑,且在其东北分别发现了疑似兆沟的陵园设施,对推动以秦都平阳为纽带的早期秦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9年10月7日,太公庙秦公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太公庙秦公墓
地理位置: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以东5千米处,渭河以北二级台地上
所处时代:春秋
保护级别: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太公庙秦公墓位置图
2013年4月,值太公庙村部分村民宅基拆迁重建之机,应陈仓区博物馆的请求,并经请示省、市文物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派人前往该村,发现了太公庙秦公大墓(一号大墓)和车马坑,且在其东北分别发现了疑似兆沟的陵园设施。
2013年5月~2018年1月,根据考古现场调查得到的初步线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及陈仓区博物馆联合组队,对平阳遗址所在的宝鸡太公庙村周边以及新建西宝中线外围和以南,杨家沟村以东,巩家泉村以西之间约140万平方米的范围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勘探工作。主要收获是,探明了宝鸡太公庙村以及周边遗址范围内只分布有1座“中”字形大墓,该大墓东南侧有一处“凸”字形车马坑,西南侧为乐器祭祀坑,共同组成一个秦公陵园。
太公庙村附近遗址分布图
“凸”字形车马坑(K1)
K1位于太公庙村内,一号大墓M1东南57米处。平面形制为东西向“凸”字形,方向94°,东西全长72.5米。其中主体坑东西长54.5、南北宽20米,面积约1075平方米。最大深度4.5米。勘探时发现底部有铜节约、马骨、朱砂、板灰等。
大墓临近处的“壕沟”
太公庙秦公墓一号大墓M1、车马坑K1东部和北部的壕沟,发现疑似“兆沟”设施。由于当地农民取土,壕沟多处遭到破坏。壕沟现存三段,东段壕沟G2残长约180.6米、宽4.6~5.5米、深3.6~4.5米;北段壕沟G1残长约340米、宽5.6~7米、深2.6~4.2米;西段壕沟G6残长约465.6米、宽3.8~4.2米、深3.5~4.2米。壕沟各段的地层堆积大致相同,大部深2~2.8米,部分区域生土以上地层因取土遭到破坏。大部地层堆积分3层。第1层,耕土层,厚0.3米。土色灰褐,土质松散,含植物根系、砖、瓦残块等。第2层,近现代扰土层,厚1.2~1.5米。土色黄褐,土质较硬,含植物根系、陶片、料礓石块。该区域大部分为水浇地,土质松软,含水分量大。第3层,垆土层,厚0.5~1米。土色红褐,土质较硬,含白色钙丝、料礓石块等。以下为原始土层,土色黄褐,纯净,土质均匀。
铜钟
五件铜钟的花纹是一致的。甬上端饰四条小龙,幹带上有四组变形雷纹,旋饰重环纹,舞部纹饰可分为四个区段,每一区段内有三条变体菱纹相绕,钲部纹饰可分为五个区段、一、三、五区段内各有枚三个,二、四区段内各饰两条双身菱龙。甲、乙两钟的鼓部饰两只风鸟,相向而立,丙、丁、戊三钟的鼓部,除两只凤鸟以外,右侧还有一鸟,是其特点。
铜钟铭文拓片
鑮
鑮
鑮铭文拓片
八器铭文皆范铸,剔剥时发现个别字内尚存有范土,范土坚硬,呈黄白色。过去出土的具有“秦公”铭文的器不多,这批秦公制作的铜器凡八件,铭文达一百三十五字之多,无论从形制、花纹及书体上,都给研究秦的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铜钟
地理位置
太公庙秦公墓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以东5千米处,渭河以北二级台地上。
太公庙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太公庙秦公墓,路程约8.6千米,用时约17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