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仁寺大殿 编辑
昭仁寺大殿,又称大雄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昭仁街道,是陕西省境内历史最早的一座纯木结构佛教古建筑,建于唐代。
昭仁寺大殿,是昭仁寺主体建筑,为九脊单檐歇山式。 昭仁寺大殿传统说法是一座九梁十八担的三间挑角大殿。其特点是殿内不见立柱,全由四周大梁叠架起,即俗传为八卦悬顶方式拱起来的。 昭仁寺大殿台基高1米,长宽各12.6米,殿前月台宽敞,建筑面积108.16平方米。大殿面宽进深各3间,跨度10.5米,梁架为彻上明造,通檐用六椽木伏,四角以抹角梁构成歇山收山和翼角构架。 昭仁寺大殿规模宏伟,保存完好,虽有历代匠工随意修补,但不失唐宋时期木构建筑特征与风格,为研究中国早期的建筑技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比较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1988年1月13日,昭仁寺大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昭仁寺大殿
地理位置: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昭仁街道
所处时代:唐
保护级别: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文物编号: 3-0109-3-057
昭仁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在昭仁寺原有的三间配房北侧又增建三间,致使月台缩小。
1975年,对昭仁寺大殿进行了维修保护,建立碑亭。
1976年,昭仁寺大殿修葺。
1982年,长武县在昭仁寺成立文物管理所。
1984年,文物管理所改为长武县博物馆。
2002年,由国家文物局批示、陕西省文物局拨款对昭仁寺大殿进行了整体修葺。
结构
综述
昭仁寺大殿
平面
昭仁寺大殿平面呈正方形,殿内无金柱,四周檐柱十二根,皆为圆形。除明间二根柱头微有卷杀,其余皆无卷杀。柱础石为不规则的沙石做成,一般的长宽为60厘米x80厘米,厚度为20-25厘米,平面与地齐平。三面檐墙为土坯垒砌,只有后檐墙一段用板夹打成土墙。内外墙抹面,内壁白灰下层有明代单色彩画,外壁为朱红色墙壁,前檐次间砌砖墙,券圆洞露出窗户。周围檐柱除明间二柱明露外其余都埋在墙身内。柱高430厘米,柱径35厘米。地面全用方砖铺埸,砖为38厘米x30厘米x11厘米。月台平面是前窄后宽,前宽230厘米,后宽260厘米,长230厘米。
梁架结构
昭仁寺大殿整体结构较为独特,室内没有金柱,是由十二根檐柱支撑梁与骨架,折叠承托成九脊抬梁式建筑,总体式样应是七架梁,角柱比明间柱生高6厘米,柱子侧脚7厘米。柱头间用普柏枋连接,普柏枋至角柱出头,柱头上置斗拱以承托梁枋。由四根角柱相邻的两个檐柱之间分别连接一条平梁,与角柱之间各自构成等腰三角形,平梁两端插在柱头座斗内,砍斜出45°成第二跳华拱,形成拱斗承托檐檩。由平梁的中心为支点承托出头木起生角,老角梁另一端上翘支撑四椽栿,老角梁在平梁上形成一条杠杆。老角梁所翘托、承二平梁(俗称二梁)再上置驼峰、侏儒柱、大斗、叉手等以承脊檩。四面各用丁栿一根与各中心大梁支承,丁栿后尾插入补间铺作的斗拱内做成耍头。
昭仁寺大殿整体梁架的叠压联系,形成八卦旋顶,在檩下多用斗拱和枋子,各条檩梁间用椽相连。椽为圆形,檐头仅用檐椽,翼角椽自角翘起,逐根向梁靠拢,椽中心线与后尾不交于一点,椽头距檐中为260厘米。
斗拱结构
昭仁寺大殿柱头铺作为单抄心造,用有补间铺作。前后左右檐柱头铺作,柱头安装栌斗,正心横向置泥道拱,其上泥道拱与大斗斜岀45°的平梁尾头作斜拱托支撑檐檩,其为两层柱头松和一层压槽枋,下层柱枋隐刻泥道慢拱。山面柱头铺作与前后檩是一致的,唯有四面中心间耍头系由丁栿梁头砍制而成。转角铺作转角出45°角二层,各朵斗拱中的泥道拱、华拱的拱头卷杀都砍成五瓣,每瓣都向内为0.3-0.5厘米,这种做法仅见于南禅寺大殿及南北朝时期的石刻中。
昭仁寺大殿
特点
昭仁寺大殿,是昭仁寺主体建筑,也是陕西省境内历史最早的一座纯木结构古建筑,为九脊单檐歇山式。
昭仁寺大殿传统说法是一座九梁十八担的三间挑角大殿。其特点是殿内不见立柱,全由四周大梁叠架起,即俗传为八卦悬顶方式拱起来的。梁架结构简练,屋顶举折平缓。整个木构建筑拱斗疏朗,重叠肩架,举折平缓,宽敞方正,风格古朴,结构精巧。 虽有历代匠工随意修补,但不失唐宋时期木构建筑特征与风格。
昭仁寺大殿转角、柱头、补间各施斗栱一朵,斗栱结构简单。殿内无柱,也不用七架梁,梁架由4根角梁和4根转角梁架叠的八卦悬顶方式起拱,承托檩条和椽子。其结构方法是4根转角梁各置放在前后檐和两山的柱头斗栱上,在转角梁的中点置立柱承托前后檐下平榑和两山的承椽枋,承椽枋上置平梁,平梁上置蜀柱组成山面梁架。明间两缝平梁则由四根角梁后尾挑托。平梁上置蜀柱和叉手承托上平榑和脊榑,结构精巧,深符力学原理。
昭仁寺大殿
唐碑
唐碑
瓦饰
昭仁寺大殿因多次维修,安装的瓦饰大小不一,式样各异,仅在瓦件座泥中发现数件唐代莲花瓦当。大脊与垂脊都是花草图案,上下置混砖,最上施扣脊瓦,还有各种动物饰件。正脊大吻及垂兽都是用明清时代式样构件拼凑安装。
昭仁寺
昭仁寺创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是为纪念西讨元帅李世民带兵在浅水塬(今长武塬)与薛举父子决战中的阵亡将士超度亡魂而下旨修建的皇家寺院,其历史脉络清楚。
年代考证
2002年,长武昭仁寺博物馆对昭仁寺大殿做了全面的勘察测量,取得了准确的数据,从而对这一古代建筑结构、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和收获。从“昭仁寺大殿”各种数据中所反映出的比例关系和敦煌壁画相比,可以看到它和隋代壁画如(敦煌419、420、423窟)距离较大,而与盛唐(敦煌172、217窟)等窟壁画有类似之处,与现存的晚唐南禅寺大殿、五台佛光寺、乐山龙泓寺造像图、平顺天台庵等比较接近。通过对取得的数据分析,不仅证实“昭仁寺大殿”是唐代的遗物,而且可以推知其风格特点要早于晚唐。
1988年1月13日,昭仁寺大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仁寺大殿
地理位置
昭仁寺大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昭仁街道。
昭仁寺
开放时间
9:00-18:00。
门票价格
6元/人,持老年证、残疾证、士兵证者及中小学生者免票。
交通信息
乘坐长武县公交车有长武5路、长武2路、长武1路可达昭仁寺大殿。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