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梵寺塔 编辑
清梵寺塔,也称保宁寺塔、兴平北塔,为佛塔,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东城街道北街村北寺巷,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后各代经过多次修葺。
清梵寺塔兼具唐宋建筑风格,为楼阁式砖结构,平面为八角形,共七层,塔壁厚2.8米,通高38.6米,底部每边长4.35米,无塔刹,塔体中空,塔身略有倾斜。塔身底层内设八角形塔室,底边长1.84米。塔的第一、四、五、六、七层每角都有仿木结构的砖砌柱,第二、三层每角还做有转角和补间斗拱一攒。四层以上仅做菱角牙子。每层连接处均叠涩出檐,从下至上,塔体直径逐渐缩小。塔顶为八角攒尖。清梵寺塔对于研究中国唐代的建筑艺术及防震避雷的科学技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有着重要的坐标价值,是现代研究建筑发展史和宗教传播史的宝贵实物资料。
2013年3月5日,清梵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清梵寺塔
地理位置: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东城街道北街村北寺巷
所处时代:唐代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别名:保宁寺塔、兴平北塔
编号:7-1416-3-714
公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宋代,此塔改称保宁寺塔。
此塔历经唐代、宋代、明代、清代多次修葺。
文革时期,塔内直通塔顶的转角楼梯被烧毁。
经风雨剥蚀和2008年汶川地震影响,塔体出现多处裂隙,塔檐各层常有砖块脱落。
2017年夏,对塔体实施了维修。
清梵寺塔
名称由来
因为此塔原为清梵寺内建筑,塔随寺名,所以名为清梵寺塔。因为后来梵清寺改称保宁寺,塔随寺名,所以称保宁寺塔。因为此塔所在地是兴平市,原来有两个塔,此塔相对位置位于北边,所以当地人称之为兴平北塔。
传说轶事
传说清梵寺最早建于汉代,而清梵寺塔则建于唐代。北塔原来的顶是用黄铜铸成的,下半部为半圆形;上部顶端为尖锥形。当时寺院的住持每天让人用布把塔顶擦七七四十九遍,塔顶光滑锃亮,太阳一照,远远望去,光芒四射。有一次,一个浩浩荡荡的骆驼队要到西安大雁塔朝圣,路过兴平清梵寺,住了一宿,早上忽然发现塔顶金碧辉煌,光芒夺目,骆驼队的首领是个喇嘛,他想:这塔顶不是黄金便是宝物。他凡心一动,立即念动咒语,将一个黄亮亮、金灿灿的塔顶轻轻地放在了地上。然后,火速备好骆驼,将塔顶绑在骆驼身上,迅速向东北走去。那位喇嘛高兴非常,边走边欣赏这个庞然宝物。可越看越不对劲。终于在兴平北门董永与七仙女相会的“遇仙桥”下弄清了这个塔顶并非黄金,而是普通黄铜,只是擦得锃亮而已。一气之下,便将塔顶倒置在桥旁。却说这塔顶不偏不倚,正好堵住了桥下的一个泉眼,因这泉日流千顷,夜聚胭脂河,水龙王大怒,将那个喇嘛化为一个土坑,永远接受泉水的冲刷,以洗罪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塔顶被埋在地下,早已不知去向。而高达十三丈的塔身历经千年风雨,仍然巍峨高耸。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清梵寺塔的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塔院围墙内。一般保护区为塔基周围外延4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80米。
2013年3月5日,清梵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8月,兴平市文物旅游保护局立碑保护清梵寺塔。
地理位置
清梵寺塔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东城街道北街村北寺巷。
清梵寺
交通指引
陕西省兴平市内乘坐公交103路,北十字站下车,步行前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