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甜水沟遗址 编辑
甜水沟遗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东的甜水沟内,为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30万年~50万年。
甜水沟遗址,发现有早期人类头骨化石,被命名为“大荔人”,石制品以及古菱齿象、三门马与犀牛等多种哺乳动物化石。丰富的石制品与哺乳动物化石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特点及其古环境背景。古人类化石保存状况完好,在中国及东亚地区早期人类演化史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001年6月25日,甜水沟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甜水沟遗址
地理位置: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东
所处时代:旧石器时代
占地面积:约 33300 m²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年代:距今30万年~50万年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5-0110-1-110
1978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发掘队对甜水沟内大荔人化石地点进行第一次科学发掘。
1980年10月,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再次对大荔人化石地点进行发掘。并在附近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这一阶段的工作共发现565件石制品和批动物化石,为探讨大荔人文化性质、时代、环境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1983年秋和1984年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等单位对甜水沟遗址及其附近进行了大规模、大范围的调查,在10余千米范围内发现18处新的旧石器地点。
1986年4月~1987年3月,对甜水沟(DT18)、育红河(DY11)、育红村(DY15)三个重要地点进行了科学发掘。这一阶段工作的收获是,发现石制品6000余件,发现大规模的旧石器地点群及较多的动物化石。同时北京大学进行了铀子系年龄测定,西安地质学院作了孢粉分析和热释光年龄测定。
1989年10月,“古人类学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大会”地质旅行考察团一行14人(有来自韩国、德国、美国、英国、马来西亚、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国的学者)来遗址进行考察。
1991年8月,第十三届古人类学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大会地质旅行第8路考察团一行41人(其中有来自美国、日本、苏联、德国、南非、以色列、加拿大、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26名学者),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尤玉柱教授带队来遗址进行考察。
甜水沟遗址
甜水沟文化遗存
甜水沟文化发现石制品近2300件和一批动物化石,出自甜水沟(DT18)和育红村两个经过正式发掘的地点。石器和动物化石都出自洛河川级价地底部基座堆积的灰白色、天褐色砂砾层,属三门组上部。三门组是中国北方更新世早期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层堆积。与石制品同出和附近相当地层发现的动物化石有贺风三趾马、步氏羚羊、平额额象、似双叉鹿、梅氏犀、山西轴鹿、三门马李氏野猪、似游河貘鼠、奥米加鼢鼠等十余类,距今约100~200万年。
甜水沟文化的石制品的石料以燧石为多,石英岩、脉石英较少。打片主要用锤击法,砸击法居次要地位。石核、 石片多不规整,自然台面多、多数工具是用小型石片制成的,加工用锤击法,向背面加工为主,加工简单粗糙,类型单调,以刮削器为主,尖状器较少,少许砍砸器和石球。
大荔人头骨化石
大荔人遗址
大荔人头骨颅穹底矮,颅骨壁厚,有矢状脊,眉脊厚重,颧弓位置低等一些特征与北京人接近。在头骨最大长、最大宽、颅商、正中矢状弧长、颅横孤长、颅横曲度、顶结节颅底指数、额角、眉脊呈倒八字形、眶后缩狭程度、头骨最大宽位置、角圆枕发达程度、鼓板厚度和凹度等等大多数特征介于直立人与现代人之间而与早期智人一致。另外,颧骨较低、颧弓较细等特征较为进步也可见于现代人。在大荔人头骨冠状面轮廓图上,颅耳高、颅最大宽、颅宽位置高度、颅宽位置指数、耳门上缘点颅高、耳门上缘点间宽、门上缘点颅高与颅耳高的比值等特征均介于直立人、晚期智人和现代人之间而与早期智人接近,其中五项特征(颅宽位置高度、及指数除外)均较其他化石智人更接近于北京人。颅骨三段弧长的大小顺序不同于直立人和现代人,接近于化石智人。
大荔人头骨颧骨高突,面骨扁平不前突、颧面垂直较朝向前方,上颌骨与颧骨过渡处成角形转折、眼眶较高、眉间较凹陷、额鼻缝余额顴峰几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头顶中央有矢状脊,顶骨与枕骨之间有印加骨等许多特征与中国化石人类和现代黄色人种接近,与西方早期智人如尼人不同,表明大荔人与中国其他化石人类一样是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黄色人种之一。
育红河文化遗存
育红河文化的石制品共计四干余件。石料以石英岩、燧石为主,前者略多于后者打片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和间接打击法居次要地位;有一定数量的三角形、梯形石片和小长石片;自然台面和打击台面相仿,少量修理台面,漏斗状石核、沿小砾石周缘向一面或两面打击石核、细石核颇具特色;石器的毛坏主要是锤击石片,小型石器居绝对多数。加工以锤击法为主,偶用压制法;向背面加工为主要方式,复向、错向、交互打击加工较少石器类型复杂,以刮削器为主,兼有尖状器、砍砸器。雕刻器、石锥、石铁、斧形器、石球等十余类。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以陕政发【1992】35号文件公布了甜水沟遗址的保护范围。具体是,重点保护范围:甜水沟内及崖上10米内。一般保护范围:由重点范围外延50米内。建设控制地带:由一般保护范围外延3000米内。
2001年6月25日,甜水沟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甜水沟遗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东的甜水沟内。
甜水沟遗址
交通信息
自驾:从渭南市出发途径连霍高速、榆蓝高速,后走X312可到甜水沟遗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