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彻寺南塔 编辑

陕西省渭南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慧彻寺南塔慧彻寺南塔

慧彻寺南塔,也叫慧彻寺舍利宝塔、南寺唐塔、蒲城南塔,为佛塔,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西府巷52号蒲城中学内,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

慧彻寺南塔的构造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共十层,残高36米,塔身单壁中空。此塔是完全用砖依照木结构的形式在塔的外表做出每一层的出檐、横梁、方柱、斗拱、墙体与门窗,外形上则塔檐紧密相连,层层重叠,各层之间的距离很短,几乎看不出檐层。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瓶式塔刹。塔整体向东北倾斜。塔的第一层南面券门内有唐代石佛立像一尊(缺头与手)。第二层北面中嵌石碑一方,上面刻有“诸佛舍利宝塔”六字。慧彻寺南塔对于研究唐代的历史、宗教、美学、建筑、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提供了可信的珍贵实物资料。

2013年3月5日,慧彻寺南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慧彻寺南塔

地理位置: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西府巷52号蒲城中学内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别名:慧彻寺舍利宝塔、南寺唐塔、蒲城南塔

编号:7-1412-3-710

公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唐贞观元年(627年),建此塔。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二月地震时,塔身开裂,顶端两层崩塌。

1953年,西北军政委员会拨出专款,对该塔进行了保护性修复。

1984年,维修塔基,处理排水系统。

建筑特点

编辑
慧彻寺南塔的构造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共十层,残高36米,底层每边长7.22~7.29米。塔基为甃砖方台,高0.83米,底边长11.6米,周设砖扶栏。塔身单壁中空。此塔是完全用砖依照木结构的形式在塔的外表做出每一层的出檐、横梁、方柱、斗拱、墙体与门窗,外形上则塔檐紧密相连,层层重叠,各层之间的距离很短,几乎看不出檐层。一、二、三层叠涩出檐多至15层。塔底层较高,南面辟券门,北面饰一假门,南券门高2.45米,宽1.68米。二层以上每面作仿木结构三间,塔身四面均仿照佛寺建筑,以砖隐出倚柱、阑额、栌斗(其中二层檐下施单栱),上承横梁和迭涩出檐,分别用条砖和方砖彻成,塔缝为糯米汁粘结,各塔层之间均有棂窗,雕兽等。二层以上每层当心间对开二券门,逐层上下位置交错,次间砌出卧棂窗(仅第三层无),倚柱、阑额及卧棂窗皆施朱彩。层间叠涩出檐,下砌菱角牙子。一至三层通有踏梯。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瓶式塔刹。塔整体向东北倾斜。

慧彻寺南塔

文物遗存

编辑
慧彻寺南塔的第一层南面券门内有唐代石佛立像一尊(缺头与手)。第二层北面中嵌石碑一方,上面刻有“诸佛舍利宝塔”六字。

历史文化

编辑

艺文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有诗曰:“弄沙成佛塔,锵玉谒王宫。彼此皆儿戏,须臾即色空”。既是对此塔的描述。

传说轶事

相传慧彻寺僧人在唐初曾随李渊父子,扫荡群雄,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继位后,为奖励军功,安抚旧部,在唐贞观元年(627年)特建此塔,由尉迟敬德督建完成。

文物价值

编辑
慧彻寺南塔对于研究唐代的历史、宗教、美学、建筑、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提供了可信的珍贵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编辑
1957年5月31日,陕西省人民政府以“蒲城南塔”的名称公布为第二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5月,成立蒲城南塔文物保护小组。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蒲城南塔”的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塔;一般保护区为重点保护区外延36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72米。

2013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以“慧彻寺南塔”的名称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位置

慧彻寺南塔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西府巷52号蒲城中学内。

蒲城中学

交通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内乘坐公交蒲城副2路或蒲城2路,在老年大学站下车,步行前往。

下一篇 罗山寺塔

上一篇 法源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