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碑寺碑 编辑
刘碑寺碑,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大冶镇刘碑村刘碑寺佛祖殿内,是南北朝时期的文物遗存。
北齐天保八年(557年),豫州刘刺史集刘姓居士筹资立刘碑寺碑。石碑用青石雕成,坐北面南,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碑座前后有12个浮雕武士像,形状生动。碑座后为线雕山林狩猎等图案。碑首雕盘龙6条,下刻有大佛像数尊至下并有数小龛,内均雕佛像。碑后有正楷和隶书碑文。刘碑寺碑蕴藏丰富的历史资料,为研究嵩山文化、中原文化乃至华夏文明,提供了宝贵的文字图画实物资料;刘碑寺碑丰富的高浮雕、浅浮雕平面减地浮雕、阴线刻等中国传统的雕刻技法,对研究古代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具有较高的价值。
2006年5月,刘碑寺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刘碑寺碑
地理位置: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大冶镇刘碑村刘碑寺佛祖殿内
所处时代:南北朝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842-4-032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由于碑体高大,重修时将屋顶起架增高,并建楼梯可达二层棚顶观赏。
2016年3月,刘碑寺碑进行维修,维修保护工程主要针对刘碑寺碑碑体出现的残缺、表层片状剥落、粉状剥落、机械裂痕、人为污染等病害进行维修。同时对附属文物佛祖殿、火神殿、老君殿根据残损程度进行相应的抢险加固维修保护。
刘碑寺碑局部
碑首
碑身
左列三龛:上龛为帐形龛。龛楣饰帏幔和璎珞,顶部饰莲花和山花焦叶。龛内雕一菩萨二弟子二胁侍,除左侧胁侍外,头部皆残。主尊身着菩萨装,头上宝冠已残,有圆形头光,颈戴桃形项饰,宝缯垂肩,内着僧祗支,珠串璎珞披挂身前交叉穿璧环下垂座前上绕于身后。下着长裙覆座,右脚斜伸外露,左脚收放于方形台座上。右手屈肘上举施说法印,左手自然下垂置于腿上。座下正中刻荷叶装饰的博山炉,两边各刻一扛托力士托举着主尊宝座。二弟子有圆形头光,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右襟上绕搭于左肘下垂,双手合十立于莲座上。二胁侍有桃形头光,颈戴项饰,上身着僧祗支,下着长裙,帔帛绕肩沿身侧垂下,一手下垂,一手屈肘举一莲蓬,跣足立于莲座上。中龛为帐形龛,龛楣为圆形帷帐,上饰帏幔和莲花,上部刻四身莲花化生,中间两身手牵华绳,肩披帛带,下着短裙,跣足立于莲花上,外侧两身蹲坐于莲花上,间饰宝相花。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胁侍,头部均残。主尊有桃形头光,着双领下垂袈裟,内着僧祗支,右侧衣襟甩向左臂绕肘下垂。下着长裙,结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座上,裙裾覆搭座之上部,右足从衣裾中露出,掌心向上,左手自然下垂,手指向下,手掌向外施与愿印,右手屈肘上举,手掌残损,应施无畏印。二弟子有圆形头光,身着双领下垂袈裟,右襟上绕搭于左肘,双手袖于衣内,跣足而立。二胁侍有桃形头光,颈戴项饰,上身僧祗支,下身着裙,帔帛绕肩下垂身侧,一手屈肘上举,一手自然下垂,跣足立于莲座上。主尊座下正中刻博山炉,两边各刻一扛托力士托举着佛之须弥座。下龛为帐形龛,龛高38厘米,宽25厘米。龛形损坏较重,从残存痕迹可看出,龛楣饰垂幔,龛楣右边刻一莲花化生,下部损泐不清。龛内雕维摩诘居士手持麈尾面右而坐,旁立二弟子,头部皆残。龛下左右刻三个手持莲花的供养人。在上两龛的左边框刻题榜一行:“大都邑主阳城县功曹刘声闻,地?(右土左廿)主刘明炽,大都邑主横野将军刘□□”。
右列三龛的排列与龛形以及龛内雕刻内容分别与左列相对应的造像龛相同。龛内造像与左列上龛同,主尊胸部以上残泐不清,身着菩萨装,宝缯垂肩,帔帛在身前交叉穿环,右手屈肘于胸前,手指残泐不清,左臂下垂从肘部残缺,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覆搭座前的衣裾剥蚀不清。二弟子双手袖于衣内立于两旁;左右二胁侍与左列上龛二胁侍相同。左胁侍损坏严重,仅存轮廓;右胁侍保存较好。龛右边框榜题“大都邑主前阳城郡□□刘子云”。中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胁侍,主尊有桃形头光,头部残泐,着低领通肩袈裟总覆两臂,衣纹在胸前形成U形,内着僧祗支。右手屈肘上举,手指残,左手放在左腿上,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裙裾覆搭座之上部,座之两端有残缺。二弟子袖手而立,右侧弟子头部残泐,左弟子保存较好。右胁侍残毁,左胁侍除面部及手掌有残缺外,其它保存较好,有桃形头光,从头顶残存痕迹看,应为螺旋式高肉髻。着总覆两臂的低领袈裟,内着僧祗支,左手持莲花,右手屈肘于身侧,手皆残。此像应为辟支佛。下龛内雕文殊菩萨和二弟子,与左列下层龛中的维摩诘居士对坐论法。头部皆残,主尊有桃形头光,颈戴桃形悬坠项饰,帔帛绕肩,上着僧祗支,下着长裙,左手屈肘前伸,手掌残损;右手握经卷屈肘于身侧。二弟子双手合十而立,右弟子上半身残泐。龛左外刻一供养菩萨持莲花而立,其上刻一莲花化生,其下刻二供养人,龛下刻听法弟子数人。
碑阴
碑首龙纹与碑阳相同,碑额雕一尖楣圆拱龛。龛内雕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均有莲瓣形背光和圆形头光,头部及上身残损,结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座上,裙裾覆搭座之上部,座下沿饰覆莲瓣一周。座侧刻二弟子残损,有桃形头光,从残迹可看出,左侧弟子双手袖于衣内,右侧弟子双手合十。其外各雕一辟支佛,有桃形头光,螺旋式高肉髻,面相方圆,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左侧双手袖于衣内,右侧双手合十。其下刻二供养菩萨,头部皆残,右菩萨上身残泐,均有桃形头光,帔帛绕肩下垂,下着长裙,双手握莲花跣足立于仰莲座上。龛下正中刻一扛托夜叉立于莲座上扛托着莲花荷叶装饰的博山炉,左右各刻一供养比丘,手持莲蓬面内而立,在扛托夜叉和二比丘之间各有一竖长条块,为刻榜题所留,其上刻宝相花图案。其外侧各刻一护法狮子,身躯残泐不清。
刘碑寺碑局部
碑侧面
碑侧面上部各雕一龛,龛下刻六龙交缠的变形龙纹。左侧面尖拱形龛楣由两株菩提树组成,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头部均残,主尊有圆形头光,着圆领通肩袈裟总覆两臂,下着长裙,手施无畏与愿印,跣足立于仰莲座上。二菩萨均有桃形头光,宝缯下垂,帔帛绕肩沿体侧下垂,下着长裙,双手合十跣足立于仰莲座上。右侧面上部雕尖楣圆拱龛,龛楣上方刻二飞天,头戴花冠,天带绕肩在身后飘荡形成桃形,双手合十飞翔而降。龛内雕一佛二辟支佛,头部均残,主尊有圆形头光,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祗支,下着长裙,右手施无畏印,左手屈肘于身侧,手握衣襟,跣足立于仰莲座上。二辟支佛有桃形头光,头上有螺旋式肉髻,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袈裟一角上绕搭肘下垂,双手袖于衣内,立于仰莲座上。龛左边框刻榜题“西龛像主阳遵妻王阿妻息阳子哲”。
碑座
碑座
刘碑寺碑是北齐天保年间保存下来的。因为这通碑是当时一位刘姓的豫州刺史与其家族筹资刻立的,故称“刘碑”。后来因碑建寺,又名“刘碑寺”,再后来为保护此碑建了一座碑楼,又有称其为“碑楼寺”。
遗址碑
地理位置
刘碑寺碑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大冶镇刘碑村刘碑寺佛祖殿内。
刘碑寺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刘碑寺碑,路程约19.6千米,用时约32分钟,
刘碑寺造像碑,石灰岩雕造,通高398厘米,是河南现存造像碑中体量最高大的一通螭首扁体造像碑,。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首碑身连为一体,用整块石材雕成。碑首高115厘米,宽158厘米,厚45厘米;碑身高203厘米,宽144厘米,厚45厘米;座高80厘米,宽198厘米,厚126厘米。分述于后: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和纪念堂
上一篇 崇唐观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