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圣寺双塔 编辑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圣寺双塔寿圣寺双塔

寿圣寺双塔,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城南约30千米黄店镇冉家村东寿圣寺旧址上,是宋代建造的两座东西并列的六角楼阁式砖塔,距今约有800余年的历史。双塔经保护性修缮,已成为中牟境内颇具标志性的古代建筑。

寿圣寺双塔四周原有内寨和外寨双重土寨墙,内寨墙至今保存完好。塔北原有寿圣寺,寺院坐北朝南。两塔东西对峙,分东塔和西塔,相距20余米,均为六角楼阁式砖塔,无塔顶。现在东塔仅存四层,西塔七层,均无顶。这种不完整的历史建筑在在中国罕见,具有一种别具风格的残缺美。双塔一高一低,一粗一细,比较罕见。 双塔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原地区建筑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艺术智慧,对研究宋朝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013年3月5日,寿圣寺双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寿圣寺双塔

地理位置: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城南约30千米黄店镇冉家村东寿圣寺旧址上

所处时代:宋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165-3-463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根据塔的风格和建筑结构,应为北宋晚期所建,距今已近千年的历史。

北宋末年,重修了寺塔,后寿圣寺被毁,仅留双塔。

历经元、明、清,曾有多次重修。据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的中牟县志冲记赖“寿圣寺在县南……上建有双塔,亦称双塔寺。”清朝初期的寿圣寺碑文中也记载有:“寿圣寺始建于唐,兴于宋。鼎盛时两进寺院,大殿、廊庑、山门、水井、戏楼齐备,有寺僧数十人。后并筑有夯土寨围200余丈。历代皆有重修,多毁于战火或倾圯。”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进行第六次修复,将寺院周围筑起了寨墙。

民国年间,寿圣寺还有庙宇十余间,后来全部遭到毁坏。

1986年,河南省文物局拨款修复,运用垂球测量,塔顶心到塔底中心斜了40厘米(即塔顶偏离垂直线)。

建筑格局

编辑
寿圣寺双塔四周原有内寨和外寨双重土寨墙,内寨墙至今保存完好。塔北原有寿圣寺,寺院坐北朝南。两塔东西对峙,分东塔和西塔,相距20余米,均为六角楼阁式砖塔,无塔顶。现在东塔仅存四层,西塔七层,均无顶。具有一种别具风格的残缺美,双塔一高一低,一粗一细。

寿圣寺西塔现存7层,高30余米。全部用砖垒砌而成,外部每一层檐下置砖雕斗桃,承托椽子,第一层周围和塔内壁砖雕坐佛百余尊。每层均有券门、真窗和盲窗,券门外饰浮雕兽头。由第一层东侧券门进入人,内砌八角形塔心室。自西侧券门进入,沿塔内螺旋式踏道,盘旋而上,可直登塔顶。此塔古朴凝重,每层均作重檐外挑,逐级互开塔窗;塔的基座六面都有坐佛的浮雕,雕像生动,活灵活现。现西塔塔身已经倾斜了40厘米。

寿圣寺东塔现存4层,高约18米,各级均为单檐,最下层的每一面都雕刻图案和纹饰。塔内结构与西塔相似,由第一层西侧券门进入,内砌八角形塔心室。自东侧券门进入,沿螺旋式踏道,可由此登至塔顶。

寿圣寺双塔

文物遗存

编辑

石碑

清朝初期,寿圣寺曾有石碑一通,上记寿圣寺始建于唐,兴于宋。鼎盛时有两进寺院,大殿、廊庑、山门、水井、戏楼齐备,有寺僧数十人。

历史文化

编辑
倾斜原因

寿圣寺双塔建筑较慢,至宋初西边的塔建到30米停建,东边的塔建到18米停建。两塔一直都没有顶,下大雨就顺着塔顶流到下边。据专家分析,此塔所建的位置正好在黄河冲积扇上,地下是沙土地,可能因为地基的原因造成倾斜。

文物价值

编辑
寿圣寺双塔虽经数百年风剥雨蚀,人为破坏,仍傲然挺立。双塔修建在双塔岗的最高处,登上塔顶,举目远望,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双塔的建筑风格古朴,造型优美,雕刻艺术精湛,洋溢着浓郁的民间气息,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原地区建筑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艺术智慧,对研究宋朝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双塔的这种建筑之美,在中国历代建筑中也不多见,对研究宋朝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双塔融合了佛、道两教文化,一个代表道教文化,一个代表佛教文化。

文物保护

编辑
1986年11月21日,寿圣寺双塔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寿圣寺双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寿圣寺双塔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城南约30千米黄店镇冉家村东寿圣寺旧址上。

寿圣寺双塔

交通指引

中牟县人民政府距离寿圣寺双塔36千米,驾车约50分钟到达。

下一篇 凤台寺塔

上一篇 千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