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武城隍庙 编辑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武城隍庙原武城隍庙

原武城隍庙,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原武镇东街,为明代城隍庙建筑。

原武城隍庙重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建年份不详,在全省城隍庙中规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好,斗拱、柱、梁架的造型、结构均为元代建筑风格。原武城隍庙坐北向南,大殿内立柱二十四根,大、二、三梁六架,两架大梁二龙戏珠彩绘清晰,系明初所绘。原武城隍庙保留了明早期木构件的结构特征,体现了元代的建筑风格,反映出来了当时工匠的木雕艺术手法。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

2019年10月7日,原武城隍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原武城隍庙

地理位置: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原武镇东街

所处时代:明、清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363-3-166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原阳原武城隍庙原阳原武城隍庙

原阳原武城隍庙重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迄今有600多年的历史。

据原武城隍庙出土的碑刻记载,城隍庙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修寝宫。明隆庆元年(1567年)香火旺盛。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重修寝宫。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重修两庑跨院。明崇祯三年(1630年),金绘两厢神像。明崇祯十年(1637年),原武知县褚公(姓褚、字昌公、山西榆次人,父褚铁,当朝兵部尚书)命田道官添建二殿,田道官与徒陈常清酬资四年,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移寝建二殿三间峻工。当时城隍庙院规制整齐壮观。

清朝期间,经过多次修葺。

1950年~2009年,原武城隍庙一直为粮库占用。

2009年4月,在第三次全物中,发现原武城隍庙。

原阳原武城隍庙原阳原武城隍庙

2020年6月~7月,对原武城隍庙进行了维修。

建筑格局

编辑

原武城隍庙

原阳原武城隍庙保存有前殿、中殿、拜殿、大殿4座古建筑以及明清石刻20余通。四座建筑皆为硬山灰瓦砖木结构建筑。

原阳原武城隍庙拜殿面阔5间,进深一间。大殿为庙内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主体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木结构均为早期用材,置平身科,柱头科,隔架科斗拱。平身科斗拱为五踩重昂,大斗成八边形艺术构件,每边雕刻荷花、牡丹、卷草等图案,耍头后尾插入垂花柱中,槽升子、三才升、十八斗均为菱形。平身科大斗为四边形,梁头做法形式各异、雕工细腻、各具特色。隔架科为一斗三升交麻叶。

文物遗存

编辑
石刻

原武城隍庙

原阳原武城隍庙保存有明清石刻20余通。

建筑构件

原阳原武城隍庙留存有雕刻荷花、牡丹、卷草等图案的斗拱。

文物价值

编辑

原武城隍庙原武城隍庙

原武城隍庙保留了明早期木构件的结构特征,体现了元代的建筑风格,反映出来了当时工匠的木雕艺术手法。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

历史文化

编辑
原武城隍庙的历史记载

关于城隍的发展和演变,是由“物”到“神”的过程。据《说文解字》解释:“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表明城和隍是保护城池安全的壕沟。洪武二年正月,朱元璋又按“王、公、侯、伯”四个等级大封天下城隍,即京城的城隍封为正一品的“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府一级的城隍封为正二品的“威灵公”,州一级的城隍封为正三品的“威灵侯”,县一级的城隍封为正四品的“显佑伯”。当时原武县的城隍被封为正四品的“显佑伯”。

保护措施

编辑
2019年10月7日,原武城隍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原武城隍庙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原武镇东街。

原武城隍庙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原武城隍庙,路程约17.9千米,用时约28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