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明寺塔 编辑
乾明寺塔,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城西北隅,始建于隋仁寿四年(604年)。
乾明寺塔为砖结构楼阁式建筑,平面为六角形,共13层,下部8层为宋代建筑风格,上部5层为明代建筑风格;木构建筑为面阔开间3间,进深开间3间,其仅遗存台明、部分墙体和梁架;台体护坡为青砖砌筑,东、西、北三面外形完整,南部被破坏;院内其余建筑、道路、围墙等全部被毁。乾明寺塔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乾明寺塔是崇信佛教的隋文帝分封佛舍利、诏天下供养时许州(今许昌市)迎请供养所建之塔,是供养佛陀舍利的舍利塔。1996年,河南省古建研究所对乾明寺塔进行修缮时,在塔刹内发现明代鎏金铜观音菩萨造像、十八尊铜佛造像及纸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周王书记修塔记》《崇修舍利宝塔记》等文物48件。乾明寺塔刹发现佛教文物众多,种类多样,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佛教价值。同时也证明了乾明寺塔在当时的佛教地位其对佛教文化在中原及黄淮流域的传播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2006年5月,乾明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乾明寺塔
地理位置: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城西北隅
所处时代:宋朝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624-3-327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明嘉靖元年(1522年)正月,鄢陵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塔身毁坏严重,塔刹及塔身上五层坍塌。在塔刹内发现藏经书若干卷。寺院僧人云游各地化缘,筹集银两修复。但费尽周折,银两依然不足,寺塔修复重建一再搁浅。明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1547~1548年),在开封周王府承奉司承奉正陈阮(鄢陵人)的启奏下,周贤王与各代王妃施金银钱物;各地寺院、当地七品散官刘淇及居士、善人捐资施财,而后由禅纳续暹主持,各方人士共同参与对乾明寺塔进行修复。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自八层以上修复了乾明寺塔。因财力不济,重建时建成十三层,高三十八米。重修后的乾明寺塔除了将原塔顶铁刹改换为风磨铜刹之外,基本保留了原塔的样式。
1996年,河南省古建研究所对乾明寺塔进行修缮。
2021年3月17日,乾明寺塔通过安防工程验收。
乾明寺塔
基座
基座
塔身
塔身
塔身每层内收,九层以上更为显著,一层墙体下部用下肩墙,每面墙下部用中间雕刻腰线,其余为素面墙,内镶佛像。墙体六角用砖砌筑圆形倚柱,除一层无额枋外,其余柱头间联以阑额,其上用普柏枋,额枋出头雕作曲线,普柏枋上承砖雕斗拱。斗拱为五铺作出双抄,拱与拱之间作鸳鸯交手状,一层檐下用砖雕替木;补间铺作布置,1~3层间6朵,4~7层5朵,8~9层4朵,10~13层3朵。层层出檐上覆砖叠涩屋面,塔檐雕出重唇花边瓦样式,塔角用砖雕成垂兽形状,翼角翘起,垂脊、围脊均雕成瓦条脊,翼角下均安装角梁,外端雕作龙首状,下悬挂风铎。门窗布置为二、四、六、八层西北、东北两方向辟门,三、五、七、九层西南和东南面辟门,二、四、六、八、十二层南面辟门,一、三、五、七、十二层北面辟门,一至四层用券门,四层以上用圭形门;一层西南、西北、东南、东北面墙上各砌一斜棂假窗,且门、窗上部有假梁窗,二层西南、东南面各砌一破子棂窗。
塔刹
塔刹
1996年,河南省古建研究所对乾明寺塔进行修缮时,在塔刹内发现明代鎏金铜观音菩萨造像、十八尊铜佛造像及纸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周王书记修塔记》《崇修舍利宝塔记》等文物48件。
鎏金铜观音菩萨造像
鎏金铜观音菩萨造像
铜佛造像
铜佛造像
纸质文物
《大方广佛华严经》
遗址碑
地理位置
乾明寺塔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城西北隅。
乾明寺塔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乾明寺塔,路程约1.9千米,用时约6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