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明寺塔 编辑

河南省许昌市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明寺塔乾明寺塔

乾明寺塔,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城西北隅,始建于隋仁寿四年(604年)。

乾明寺塔为砖结构楼阁式建筑,平面为六角形,共13层,下部8层为宋代建筑风格,上部5层为明代建筑风格;木构建筑为面阔开间3间,进深开间3间,其仅遗存台明、部分墙体和梁架;台体护坡为青砖砌筑,东、西、北三面外形完整,南部被破坏;院内其余建筑、道路、围墙等全部被毁。乾明寺塔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乾明寺塔是崇信佛教的隋文帝分封佛舍利、诏天下供养时许州(今许昌市)迎请供养所建之塔,是供养佛陀舍利的舍利塔。1996年,河南省古建研究所对乾明寺塔进行修缮时,在塔刹内发现明代鎏金铜观音菩萨造像、十八尊铜佛造像及纸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周王书记修塔记》《崇修舍利宝塔记》等文物48件。乾明寺塔刹发现佛教文物众多,种类多样,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佛教价值。同时也证明了乾明寺塔在当时的佛教地位其对佛教文化在中原及黄淮流域的传播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2006年5月,乾明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乾明寺塔

地理位置: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城西北隅

所处时代:宋朝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624-3-327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隋仁寿四年(604年),乾明寺塔始建;北宋,重建;明代,重修。现存乾明寺塔为北宋中晚期建筑。

明嘉靖元年(1522年)正月,鄢陵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塔身毁坏严重,塔刹及塔身上五层坍塌。在塔刹内发现藏经书若干卷。寺院僧人云游各地化缘,筹集银两修复。但费尽周折,银两依然不足,寺塔修复重建一再搁浅。明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1547~1548年),在开封周王府承奉司承奉正陈阮(鄢陵人)的启奏下,周贤王与各代王妃施金银钱物;各地寺院、当地七品散官刘淇及居士、善人捐资施财,而后由禅纳续暹主持,各方人士共同参与对乾明寺塔进行修复。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自八层以上修复了乾明寺塔。因财力不济,重建时建成十三层,高三十八米。重修后的乾明寺塔除了将原塔顶铁刹改换为风磨铜刹之外,基本保留了原塔的样式。

1996年,河南省古建研究所对乾明寺塔进行修缮。

2021年3月17日,乾明寺塔通过安防工程验收。

建筑格局

编辑
综述

乾明寺塔乾明寺塔

乾明寺塔为砖结构楼阁式建筑,平面为六角形,共13层,下部8层为宋代建筑风格,上部5层为明代建筑风格,通高约38米;木构建筑为面阔开间3间,进深开间3间,其仅遗存台明、部分墙体和梁架;台体护坡为青砖砌筑,东、西、北三面外形完整,南部被破坏;院内其余建筑、道路、围墙等全部被毁。乾明寺塔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据《鄢陵县乾明寺创建浮图围廊记》碑文载:“夫殿宇以妥法像,浮图以藏舍利,浮图而围廊其所以永妥舍利。”乾明寺塔是崇信佛教的隋文帝分封佛舍利、诏天下供养时许州(今许昌市)迎请供养所建之塔,是供养佛陀舍利的舍利塔。

基座

基座基座

基座平面为六边形,边长5.4米,高1.12米,系后世青砖砌筑。

塔身

塔身

塔身每层内收,九层以上更为显著,一层墙体下部用下肩墙,每面墙下部用中间雕刻腰线,其余为素面墙,内镶佛像。墙体六角用砖砌筑圆形倚柱,除一层无额枋外,其余柱头间联以阑额,其上用普柏枋,额枋出头雕作曲线,普柏枋上承砖雕斗拱。斗拱为五铺作出双抄,拱与拱之间作鸳鸯交手状,一层檐下用砖雕替木;补间铺作布置,1~3层间6朵,4~7层5朵,8~9层4朵,10~13层3朵。层层出檐上覆砖叠涩屋面,塔檐雕出重唇花边瓦样式,塔角用砖雕成垂兽形状,翼角翘起,垂脊、围脊均雕成瓦条脊,翼角下均安装角梁,外端雕作龙首状,下悬挂风铎。门窗布置为二、四、六、八层西北、东北两方向辟门,三、五、七、九层西南和东南面辟门,二、四、六、八、十二层南面辟门,一、三、五、七、十二层北面辟门,一至四层用券门,四层以上用圭形门;一层西南、西北、东南、东北面墙上各砌一斜棂假窗,且门、窗上部有假梁窗,二层西南、东南面各砌一破子棂窗。

塔刹

塔刹塔刹

塔刹下砌筑层三层仰莲作为基座,其上置覆钵,再上为覆斗,斗上为仰莲承托宝瓶。内部砖砌筑楼梯,叠涩券洞作为楼梯间顶。塔体用砖规格不一,以40×20×7厘米居多,白灰砌筑,垒砌不注重岔分错缝,外粉刷饰铁红色。

文物遗存

编辑
综述

1996年,河南省古建研究所对乾明寺塔进行修缮时,在塔刹内发现明代鎏金铜观音菩萨造像、十八尊铜佛造像及纸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周王书记修塔记》《崇修舍利宝塔记》等文物48件。

鎏金铜观音菩萨造像

鎏金铜观音菩萨造像鎏金铜观音菩萨造像

鎏金铜观音菩萨造像,通高52.5厘米,底径16厘米。观音菩萨螺发,面相丰腴,弯眉合目,双耳垂肩,神态安详。身披通肩袈裟,边饰华丽。左手手心向上平放于胸前施禅定印,右手自然下垂,掌心向前施与愿印,跣足站于莲座上。莲花座上镌刻铸造时间“明嘉靖二十七年二月十一日”及捐资人姓名。通体鎏金。观音传入之初,是一位留有印度式小胡子的男性菩萨,《华严经》中有“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度众生住此山”的说法。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迅速发展,女信徒逐渐增多,为方便众多女性信徒朝拜祈祷,观音菩萨演变为慈眉善目的女性形象,并衍化为千手千眼、水月、白衣、鱼篮、马郎妇等。这尊鎏金观音菩萨既有男性的刚毅,又有女性的温柔。

铜佛造像

铜佛造像铜佛造像

铜佛造像,共十八尊,高6.4~7.9厘米,宽3.5~3.8厘米,十八尊铜佛造像螺发,面相丰满,双目微合,大耳垂肩。身披通肩大衫,双手置于腿上结禅定印,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座下有一半圆形柱,其背面均有圆洞,这十八尊铜佛造像应为插件。其双手所结禅定印与其他佛像不同,均为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这些铜佛神态各异,有的似在倾听菩萨讲经,有的像在凝神思考。

纸质文物

《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

木版印刷佛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共98册。《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释迎牟尼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借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的要典,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观的介绍。《周王书记修塔记》,纵33.5厘米,横139厘米,记载了明嘉靖年间因地震乾明寺塔塔刹坠地,嘉靖二十六年拾月(1547年)开封周府周贤王与各代王妃捐资重修塔刹的情况。在塔刹还发现有《重修舍利宝塔记》《刘淇捐资修塔记》《修塔功德册》《施财手卷》等纸质文物,分别记载了重修乾明寺塔的时间、原因及善人、居士、寺院施财捐资数量和维修者姓名。

文物价值

编辑
乾明寺塔刹发现佛教文物众多,种类多样,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佛教价值。同时也证明了乾明寺塔在当时的佛教地位其对佛教文化在中原及黄淮流域的传播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保护措施

编辑

遗址碑遗址碑

2006年5月,乾明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乾明寺塔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城西北隅。

乾明寺塔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乾明寺塔,路程约1.9千米,用时约6分钟。

下一篇 许昌文峰塔

上一篇 扒村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