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平菩提寺 编辑
镇平菩提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老庄镇寺庄村杏花山东麓,始建于唐永徽年间(650~655年),由菩提禅师朱智勤主持营建。
镇平菩提寺占地面积约7078平方米,现有房舍82间,保持着清代建筑风格。该寺依山势逐步升高,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有二佛殿、大雄宝殿、卧佛殿、藏经楼等,另有伽蓝殿、千手观音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殿等殿宇,整体结构严谨,参差错落,檐牙高啄,雕梁画栋。大雄宝殿为单檐硬山顶结构,阑额、内额、四椽伏等构件均饰彩绘。法堂柱不饰彩,粉饰的藻井图案色泽深重。东西两壁原有炭塑的五百罗汉,灰褐色彩。藏经楼重檐歇山顶结构,斗拱彩绘。两侧的建筑对称分列于左右,殿房、禅院、僧房和藏经楼下各植奇花异卉。镇平菩提寺《贝叶经》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是宝贵的佛教典籍,对佛学研究者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手原始文献资料。镇平菩提寺的建筑布局保存完整,是河南省寺院布局较完整的寺院之一,是研究唐宋以来寺院布局变迁、建筑形制变化及佛教思想流传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2013年3月5日,镇平菩提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镇平菩提寺
地理位置: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老庄镇寺庄村杏花山东麓
所处时代:清朝
占地面积:约 7078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207-3-505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明天顺五年(1461年),定海大禅师重修菩提寺。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山洪暴发,菩提寺大部房屋被毁。住持僧惠明重修菩提寺。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年),菩提寺荒废。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山洪暴发,菩提寺房屋倒塌颇多。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原襄阳十方院主席了尘和尚,将殿宇修复一新。清同治十年至十三年(1871~1874年),住持僧静修,创修菩提寺藏经楼。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菩提寺僧印参倡导开办初级小学一所,名为“救济小学”,方丈兰芬任名誉校长,课程设置除“经课”外,还开有自然学和社会学。每三年一期,在校生的费用均由该寺承担。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镇平沦陷时,停办。
民国六年(1917年),住持方丈印恭扩建菩提寺东法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菩提寺僧释玉普到南京毗卢寺迎回梵文“贝叶经”(《楞严经》)一部。文革期间(1966年5月~1976年10月),移至镇平县文化馆保存。
1951年,土地改革中,菩提寺房产及大部分地产收归国有。
1964年春,镇平县文化馆对菩提寺进行维修。
1965年,中华人民共各国第五机械工业部下属川光仪器厂在镇平杏花山建厂,菩提寺被该厂占用。
镇平菩提寺
山门
二佛殿
二佛殿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
法堂
法堂位于大雄宝殿后,台基高0.75米,通高9.5米,通面阔三间10.3米,为单檐硬山式二层建筑,底层北向进深7.8米,二层南向进深9米。构架为五架梁对前单步梁,其檐柱直通二层,檐下有额枋及平板枋,柱头斗拱为单拱支替,拱雕为翼形,而耍头则雕成鱼状,整体造型似飞鱼形。平身科斗拱用方形雕花木块代替。其前面东西为地藏王殿和西拜殿,为单檐硬山建筑。
藏经楼
藏经楼
钟楼
钟楼
鼓楼
鼓楼
一柏六石一眼井
碑刻
碑刻
《贝叶经》
贝页经(唐代梵夹装梵文经卷)
镇平菩提寺《贝叶经》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贝叶经》是宝贵的佛教典籍,对佛学研究者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手原始文献资料。它也是研究古代东方哲学、艺术、历史、文化等的珍贵史料,素为宗教与学术界推崇。
白玉兰
菩提寺大雄宝殿有三奇:声如钟馨的钟石碑,含苞十月才吐蕊的十月兰,落雪即化的溶雪石。
镇平菩提寺遗址碑
地理位置
镇平菩提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老庄镇寺庄村杏花山东麓。
菩提寺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平菩提寺,路程约15.9千米,用时约30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