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河湾冶铁遗址 编辑
下河湾冶铁遗址,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马谷田镇东南10千米的下河湾村东,遗址总面积23万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层约为1.5米—3米,该遗址的年代从战国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东汉晚期,主体遗存是两汉时期。
下河湾冶铁遗址是一处集采、冶、铸于一身的战国、秦、汉时期的官营冶铁遗址,它的发现对中国冶金史乃至世界冶金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该遗址平面呈南北纵长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600多米,东西宽400米左右,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南北呈两级台地。
2006年5月25日,下河湾冶铁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下河湾冶铁遗址
地理位置: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马谷田镇东南10千米的下河湾村东
所处时代:战国、秦、汉
占地面积:230000 m²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全天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6-0147-Ⅰ-147
20世纪90年代,村民曾在下河湾冶铁遗址南边田埂上捡得十几吨铁矿石。
2004年10月,为配合上武高速公路信南段的公路建设,对公路沿线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下河湾冶铁遗址。
下河湾冶铁遗址地形示意图
从文物勘探和对遗址剖面铲刮的情况看,下河湾冶铁遗址的文化堆积厚度为1.5米—3米,可初步分为三层。
第一层为农耕土层,厚0.25米—0.3米。土色为灰褐色或深灰色,土质疏松,富含炉壁残块、炼渣、铁块、铁矿石、砺石等与冶铸有关的文化遗物,还出土较多的陶质生活用具残片和建筑材料如豆、釜、瓮、盘、盆、罐及板瓦、筒瓦等;偶见少量的鼓风管残片、近现代陶瓷片和玻璃碎块等杂物。
第二层为文化层,厚1.5米—3米。土色呈深褐色或红褐色,质地较疏松,含有大量烧土残块和耐火砖等。发现的遗迹多位于该层,初步推测为陶窑或炼炉,包含物多为铁矿砂、炼渣、花纹砖块及耐火砖块等;另外也发现筒瓦、板瓦及部分陶器残片等。该层在不同地域还可根据土质土色的不同及包含物的变化区分为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
第三层为生土层,距地表深1.8米—3.3米。土色为黄褐色,土质坚硬致密,纹理清晰,夹杂有灰白色粘土条带。
文物遗存
冶炼铸造类遗物有烧土残块、耐火砖、铁矿粉、炼渣、蹶模、钺形斧石范、陶剑范、陶颔范、陶锄范、陶坠、砺石等。其中耐火砖以梯形耐火砖最具有代表性。砖体整体呈梯形,上宽下窄,由黏土夹杂粗、细砂粒模制而成,正面中部微凹,从剖面看有1厘米—1.5厘米,因高温烧成的硬面,硬面表面粘有一层耐火泥,大部脱落。砖表面呈深灰色,质地坚硬,耐火泥为灰白色,中间有空隙,除顶部外其他3个侧面均粘一层青灰色砂粒,经火烧而呈红色。砖体表面无纹饰,大部呈灰色,正面青灰,背面大致呈黄褐色或红褐色,火候较高。梯形耐火砖保存完整,原系用于熔铁炉体中间,内侧为炉衬,外附贴有耐火材料。
生活类遗物有薄胎长方砖、筒瓦、板瓦、瓦当、豆、盆、缸、瓮、罐、壶、器盖、博山式熏香炉等。
名称 | 数量 | 名称 | 数量 |
---|---|---|---|
铸模 | 2件 | 薄胎长方砖 | 1件 |
镢模 | 1件 | 筒瓦 | 15件 |
石范 | 1件 | 板瓦 | 22件 |
剑(矛)范 | 1件 | 瓦当 | 2件 |
镢范 | 2件 | 豆 | 39件 |
锄范 | 4件 | 盆 | 10件 |
范芯座 | 1件 | 缸 | 3件 |
梯形耐火砖 | 2件 | 瓮 | 8件 |
长方形耐火砖 | 2件 | 罐 | 7件 |
炉口类 | 1件 | 大口罐 | 1件 |
炉圈 | 1件 | 壶 | 4件 |
炉壁 | 14件 | 器盖 | 1件 |
炉基座 | 1件 | 石刀 | 1件 |
炉基支柱 | 76件 | 石斧 | 1件 |
炼渣类 | 25件 | 博山式熏香炉 | 1件 |
.鼓风管类 | 40件 | 陶球 | 1件 |
铁板材、铁器残片、矿石类 | 14件 | 助熔剂类 | 2件 |
陶坠 | 1件 | 椭圆形陶圈 | 5件 |
砺石类 | 12件 | ||
参考资料: |
2015年11月,泌阳县人民政府决定投资500万元对下河湾冶铁遗址进行修护。
地理位置
下河湾冶铁遗址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马谷田镇东南10千米的下河湾村东。
下河湾冶铁遗址
交通
可驾车从泌阳县沿淮信线直达下河湾冶铁遗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