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 编辑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城郊,共有18处,其中以江东门遇难同胞“万人坑”遗址最具代表性。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在以后的六周内,日军对南京市民、中国士兵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遇难同胞30多万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分布于南京城郊,共有江东门、中山陵西洼子村、挹江门、清凉山、煤炭港、北极阁、中山码头、上新河、鱼雷营、汉中门、普德寺、五台山、正觉寺、花神庙、南京大学、燕子矶、草鞋峡、仙鹤门18处。其中以江东门遇难同胞“万人坑”遗址最具代表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是公众悼念遇难同胞、寄托对遇难同胞的哀思的重要纪念物,是象征华夏民族经历的屈辱历史、代表国家和社会的历史态度的重要符号,也是推进历史教育、建立创伤记忆、宣扬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2006年5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
地理位置:江苏省南京市城郊
所处时代:1937年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940-5-067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83年、1998、2006年,先后三次在江东门丛葬地发掘近千具遗骸,经史学、法医学、考古学等多学科鉴定,确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骸骨。
为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启迪后人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在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场地及“万人坑”遗址之上建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于1985年8月15日正式建成开放,是一座纪念性的遗址型历史博物馆,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984年,河海大学建清凉山丛葬地纪念碑。
1988年,南京市人民政府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五台山丛葬地纪念碑。
1985年8月,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在普德寺丛葬地立碑纪念。
1985年8月12日,玄武区政府在北极阁丛葬地立纪念碑。
1985年8月,南京市人民政府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新河地区遇难同胞纪念碑。
1985年8月,南京市人民政府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煤炭港遇难同胞纪念碑。
1985年8月,南京市人民政府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挹江门丛葬地纪念碑。
1985年8月,南京市人民政府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山码头遇难同胞纪念碑。
1987年11月,南京市人民政府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花神庙遇难同胞纪念碑。
1987年12月,南京市政府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正觉寺遇难同胞纪念碑。
1996年5月,南京大学在校天文学系西侧建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及遇难同胞纪念碑”一座。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
普德寺丛葬地
普德寺丛葬地
花神庙丛葬地
花神庙丛葬地
江东门丛葬地
江东门丛葬地
江东门丛葬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水西门大街418号。 江东门位于外郭西南垣,瓮城临近长江东边,故曰江东门。郭垣向东南延伸至小驯象门,向西与栅栏门相连。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日军将已被解除武装之中国士兵和平民万余人,囚禁于原陆军监狱院内,傍晚押至江东门,藉放火焚烧民房照明,骤以轻重机枪向人群猛烈扫射,受害者众声哀号,相继倒卧于血泊中。南京慈善团体收尸万余具,掩埋于就近之两大土坑内,故称“万人坑”。“万人坑”遗址曾进行过两次发掘。建立了 “万人坑”遗址陈列室,予以原地原貌保存。
上新河丛葬地
上新河丛葬地
正觉寺丛葬地
正觉寺丛葬地
中山陵西洼子村丛葬地
中山陵西洼子村丛葬地
中山陵西洼子村丛葬地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东郊西洼子51号。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实施南京大屠杀,在东郊一带,惨遭杀害的无辜同胞,骨暴荒原。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崇善堂等慈善团体从事收殓,计于中山门外至马群镇一带,收尸3万3千余具,就地掩埋于荒丘或田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2月,伪“南京督办市政公署”所辖“尸体掩埋队”,又于马群、前山、马鞍、灵谷寺等处 ,收集死难者遗骨和残骸3千余具,丛葬于灵谷寺之东。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月,立《无主孤魂墓碑》为志。整个园子占地大约400平方米。
北极阁丛葬地
北极阁丛葬地
北极阁丛葬地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北极阁山南麓。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在市内鼓楼至北极阁、太平门、富贵山、珠江路等地,见人就杀,尸横遍地,血流成河,仅在北极阁附近之处,惨遭杀害者即达两千余人。第二年春天,崇善堂将各地尸体收殓葬于北极阁山及近山城墙根附近一带。纪念碑,高约3米,长约9米,为凹弧形,碑前方为紫红色砖铺成的平台,碑左边与碑连为一体的是圆形墓穴。该碑背依北极阁山,绿树环抱,面对北京东路和进香河路,西是鼓楼,东面是鸡鸣寺。
煤炭港丛葬地
煤炭港丛葬地
煤炭港丛葬地位于下关煤炭港江边。纪念碑立于江堤防洪墙上,以防洪墙的一段为碑座,在堤、墙连接处斜塑一直径为30厘米的水泥花圈。碑长135厘米,宽90厘米,厚12厘米。纪念碑碑文:煤炭港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主要遗址之一。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七日,日军从各处搜捕我已解除武装之士兵及平民三千余人,拘禁于煤炭港下游江边,以机枪射杀,其伤而未死者,悉被押入附近茅屋,纵火活焚致死。内有首都电厂职工四十五人,即死于此难。兹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特立此碑,悼念死者,永诫后人,铭念历史,振兴中华。
挹江门丛葬地
挹江门丛葬地
挹江门丛葬地位于下关绣球公园内城墙边,纪念碑碑文:挹江门附近,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我遇难同胞尸骨丛葬地之一。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至一九三八年五月,南京崇善堂、红十字会等慈善团体先后六批,共收死难者遗骸五千一百多具,埋葬于挹江门东城墙根及其附近之姜家园、石榴园等地。特立此碑,以志其事,藉慰死者,兼励后人,牢记历史,振兴中华。
中山码头丛葬地
中山码头丛葬地
中山码头丛葬地位于中山码头附近,紧靠江边。纪念碑碑身高465厘米,由3个通体雪白的“人”字紧连组成,象征南京30万遇难同胞的白骨。碑座高51.4厘米,由3层深红色的圆形阶梯组成,象征南京30万遇难同胞的鲜血。碑身正面塑有直径170厘米的花圈一枚,上书碑名及立碑单位和年月。全碑通高516.4厘米。主碑后约数米处,另立了一个长方形的石碑,宽89厘米,高57厘米,厚20厘米,安置在高114厘米的碑座上。正面刻有碑文,简述遇难同胞在下关江边一带遭到屠杀的悲惨情景。纪念碑碑文:中山码头乃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遗址之一,当时避居国际安全区之青壮难民,在此惨遭杀害者,共达万人以上。其中,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六日傍晚,日军从避居于原华侨招待所之难民中,搜捕所谓有“当兵”嫌疑者五千余人,押解于此,用机枪集体射杀后,弃尸江中。十二月十八日,日军又从避居于大方巷之难民中,搜捕青年四千余名押解于此,复用机枪射杀。在此先后,日军还于毗近之南通路北麦地和九甲圩江边,枪杀我难民八百余人。悲夫,其时码头顿成鬼域,同胞悉罹枉死。惨矣!呜呼,政闇国弱,何可安全?欲免外侮,惟赖自强。今虽时殊势异,仍当“前事不忘”。爰立此碑,勖勉后人:牢记历史,振兴中华。
金陵大学丛葬地
金陵大学丛葬地
清凉山丛葬地
清凉山丛葬地
汉中门丛葬地
汉中门丛葬地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5日下午,避难于国际安全区的平民和已解除武装的军警共二千余人遭日军搜捕后,被押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杀害,其伤而未死者,或乱刀补戳、或纵火活焚,尸骸抛野。至次年2月11日、18日两日,始由慈善团体南京红十字会收殓。将遗骸共1395具,掩埋于汉中门外之广东公墓及二道埂子一带。
五台山丛葬地
五台山丛葬地
五台山丛葬地位于五台山1~6号。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中,五台山是日军屠杀中国同胞的屠场与死难同胞尸骨丛葬地之一。据崇善堂、红十字会等慈善团体掩埋记录: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间,曾在此先后四批掩埋尸体254具。纪念碑坐北朝南,为五级台阶塔形平顶墓冢,碑身为红色条石,斜卧台阶,青石砌筑,长3.1米,宽2.75米,五级通高0.9米。碑中央竖写“纪念碑”三个字,系当年被害的幸存者王如贵所书,碑文刻在底座红色石块上,墓碑周围用石柱铁链相圈。
鱼雷营丛葬地
鱼雷营丛葬地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遗址碑
地理位置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城郊。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正觉寺)
交通信息
自驾:自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正觉寺),路程约6.7千米,用时约17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