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陵刻经处 编辑
金陵刻经处,坐落于南京市淮海路,是海内外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由“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杨仁山居士(1837—1911)于清同治五年(1866)创办,历经风雨,慧灯不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
杨仁山在此刻印流通大量佛教经典,并创设祇洹精舍和佛学研究会,讲学以刻经,阐教以益世,直接推动了中国佛教的复兴。后继者欧阳竟无(1871—1943)及吕澂(1896—1989)等踵事增华,发扬光大。杨仁山、欧阳竟无、吕澂三代佛学大师在此薪火相传,形成了底蕴深厚、影响广泛的佛学文化。
作为近现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发源地,中国佛教经典刻印流通中心,金陵刻经处在海内外佛教界和文化界具有崇高地位和重要影响。近现代杰出人物谭嗣同、梁启超、陈三立、沈曾植、章太炎、郑观应、夏曾佑、太虚、梁漱溟、熊十力、鲁迅、赵朴初等,都与这里有着殊胜因缘。谭嗣同至金陵刻经处拜杨仁山为师,研习佛学及西学,本其心得以著《仁学》,轰动一时;太虚法师入祇洹精舍就学,后宣导佛教改革,推进中国佛教的现代转型;熊十力来此从欧阳竟无学,进而以其佛学心得融会儒学,成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宗师;鲁迅为母祝寿,捐资金陵刻经处刻印《百喻经》,广结善缘。这种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梁启超论为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伏流。”
金陵刻经处珍藏有杨仁山从日本寻回的隋唐古德逸书、多种版本大藏经和历年刻成并从全国汇集的十余万块经版、佛像版,是世界范围内的汉文木刻版佛教的出版中心,也是收藏木刻佛教经像版的文物中心。建于1918年的杨仁山居士之塔,巍巍耸立,昭示着杨仁山居士创立金陵刻经处的无量功德。
自创立始,金陵刻经处一直沿用木刻雕版印刷术刻印佛经、佛像。2006年,“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被文化部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印刷术,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金陵刻经印刷技艺”遵循原生态手工刻印传统,活态传承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精髓。技艺包括刻版、印刷、装订三道工序,三道大工序还有上样、刻字、刷墨、擦印、分页、折页、齐栏、打眼、切边、线装等共计二十多个环节,精妙考究,具有深厚的文化和技艺内涵。“金陵刻经”选本精严,版式疏朗,刻印考究,纸墨精良,适宜读诵、收藏、供养,受到各方赞誉,特称为“金陵本”。
目前,金陵刻经处设有流通展示中心,对外开放,每年流通数十万册佛教经典和佛像至海内外各地,并因应广大善信施资印赠佛教经籍的需要,代为印制各类传统线装、现代胶装经书和宣纸类文创结缘品,圆满各方流布法宝的功德。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