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柳村古建筑群 编辑
杨柳村古建筑群,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龙都乡杨柳村,距龙都镇约3千米,距南京城约40千米,是清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存。
杨柳村古建筑群近半数为朱氏历代子孙所建,始建于明代晚期,多建于清代中叶。杨柳村古建筑群村舍大都依山傍水而筑,背依马场山;前临碧波荡漾的杨柳湖,富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杨柳村古建筑群,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建筑传统,并有所创造和发展,雕砖石门楼、青石铺路是其特点之一。现石板路存40余米。建筑群结构周密严谨,均为座北朝南的多进穿堂式高墙深院。一般为三进、四进、五进,最多的“翼圣堂”是“七进,十八道门槛”。其规模格局大体保存传统风格,在中轴线上建门厅、轿厅及住房,并在左右纵轴线上,布置有客厅、书房、次要住房和厨房、杂屋等做法,成为中、左、右三组纵列的院落群体。后部住房大都为二层建筑,楼上宛转相通,它和江南其它地方的建筑结构基本相似,但又有其独到之处。一般采用穿斗式木构架或斗式与抬梁式的混合结构。杨柳村古建筑群,是南京地区已发现的保存较为完整、建筑面积最大的古民居建筑群。它的留存对研究南京地区民居建筑史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013年3月5日,杨柳村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杨柳村古建筑群
地理位置: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龙都乡杨柳村
所处时代:清朝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969-3-267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杨柳村古建筑群礼和堂、思承堂、树德堂由朱侯昌于清乾隆年间出资建造。解放初期,“三堂上”分别有朱、何、郭三姓大户居住。随后这三户被安置它处,“三堂上”被收为公产。1950年~1954年,海军第二医院迁址于此。1954~1958年,秣陵中学办学于此。1958年到90年代初,“三堂上”一直为龙都中学校舍,此后“三堂上”虽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专门保护,但是仍旧有不少单位相继住于此。2002年,由江宁区文化局负责管理和修缮。2001年,由江宁区政府斥资千余万元,历时4年修缮一新。
2007年~2008年,政府投资1100多万元对杨柳村古建筑群礼和堂、思承堂、树德堂进行第一期修缮。2011年底,作为南京市江宁区民俗博物馆和南京市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2013年以来,南京市政府对杨柳村外围的52户房屋外部出新和改造,建设有长约2.5千米、宽约7米的杨柳湖环线游道,长约7千米、宽约3米的国际标准的自行车赛道。同时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对环境进行改造。钓场、赛道已陆续投入使用,民俗戏展演、古村风貌街及花灯会场也初具规模,并逐步对游人开放。
杨柳村古建筑群
杨柳村古建筑群地处秦淮河平原,整个村子为一东西长,南北窄的狭长村落。村舍大都依山傍水而筑,背依马场山;前临碧波荡漾的杨柳湖,富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杨柳村古建筑群,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建筑传统,并有所创造和发展,雕砖石门楼、青石铺路是其特点之一。1982年文物普查时,保存比较完整的有17个,共37进、366间房屋,占地面积约11160平方米。原宅与宅、院与院之间均有门或青石板路相通,绕村一周,脚不沾泥,鞋不湿水。现石板路存40余米。建筑群结构周密严谨,均为座北朝南的多进穿堂式高墙深院。一般为三进、四进、五进,最多的“翼圣堂”是“七进,十八道门槛”。其规模格局大体保存传统风格,在中轴线上建门厅、轿厅及住房,并在左右纵轴线上,布置有客厅、书房、次要住房和厨房、杂屋等做法,成为中、左、右三组纵列的院落群体。后部住房大都为二层建筑,楼上宛转相通,它和江南其它地方的建筑结构基本相似,但又有其独到之处。一般采用穿斗式木构架或斗式与抬梁式的混合结构。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厅堂内部根据不同需要,用隔扇、屏门等自由分隔,上部天花除采用“望砖”之外,还做成各种形式的“轩”,精巧美观,富于变化。并在梁架上饰有精美的图案雕刻,梁栋均不施彩绘,素雅明净。在各个群体之间,有前后相通的“备弄”(即通道或夹道),既可起防火作用,又便于巡逻。有的宅院后面还设有“更楼”。
门楼
翼圣堂
翼圣堂
礼和堂、思承堂、树德堂
杨柳村古建筑群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组建筑是村西头的礼和堂、思承堂、树德堂,民间称“三堂上”。三座堂东西并列、相互穿通,外有高墙。礼和堂和思承堂均为3进各37间房,树德堂在西边,为4进41间房,占地总面积约为2690平方米。每堂高大门楼保存较好。
雕刻
江宁区民俗博物馆
遗址碑
地理位置
杨柳村古建筑群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龙都乡杨柳村。
杨柳村明清古建筑群
交通信息
自驾:自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杨柳村古建筑群,路程约15.8千米,用时约33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