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虹断桥 编辑
垂虹断桥,本名利往桥,俗称长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东门外,是元明时期的古桥遗迹。
垂虹断桥,始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年),为石墩木桥结构,元泰定二年(1325年),改建为连拱石桥,共72孔,桥中建亭,取名“垂虹”。垂虹断桥历经宋、元、明、清,至1967年塌废,前后存在了920年。垂虹断桥遗迹现存东、西两端桥洞16孔(显露在外),桥长约84米。自宋代始建起,垂虹桥被誉为“东吴名胜”“三吴绝景”,数百位历代名人为其吟诗作画,数量达400余首(幅),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2019年10月16日,垂虹断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垂虹断桥
地理位置: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东门外
所处时代:元明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264-3-067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再建垂虹断桥,“增开八十五洞”。元泰定二年(1325年),重建,六十二孔石拱桥,“桥长一千三百尺(约402米~428米)”。元泰定三年(1326年),重修,“将东长桥拆毁”“四大石狮镇两堍”
明弘治《吴江志》载垂虹桥(局部)
清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修。清康熙五年(1666年),修,“增置石栏”。清康熙五十九年(I720年),桥复圮其半,重建。清嘉庆四年(1799年),重修。以后桥孔日渐淤塞。
垂虹断桥旧影
1965年冬的垂虹桥
垂虹断桥
2004年11月,建垂虹景区时,桥东端的九孔桥洞和桥堍、牌坊、汇泽亭等遗迹清理出士。2005年,开始维修桥体,对牌坊、汇泽亭等予以保存现状,并整治周边环境。2005年11月,工程竣工,投资120万元。
垂虹断桥桥身
水则碑,是刻在石碑上用来观察水位的标尺。垂虹断桥在东太湖出水口与大运河交汇处,水则碑的存在,使垂虹桥成为“宋代留下的水位站遗址”。水则碑分左、右两块,据康熙《吴江县志》卷九:“横道水则石碑,长七尺(2.17米)有奇,树垂虹桥北之右,建置无考。”记有:“横七道,道一则。以下一则为平水之衡。一在则,则高低田俱无恙。过二则,则极低田淹。过三则,稍低田淹。过四则,下中田淹。过五则,上中田淹。过六则,稍高田淹。过七则,极高田俱淹。”横道水则碑第六则刻有“大宋绍熙五年水到此”,以此推测水则碑至少立于宋绍熙五年(1194年)以前。第七则刻有“大元至元二十三年水到此”,表明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仍在使用,已延续了92年了。水则碑的使用,是根据水淹在碑上的高度,再由其解释出境内早涝的情况。说明早在宋代已在相当精确的测量后,算清了水位变化与农田地形变化的定量关系后,再设立了直接为农田水利服务的水则碑。右水则碑为:“直道水则碑,长七尺(2.17米)有奇,树垂虹亭北之右”。上刻12大格,分别注明12个月,每大格下又分三小格,系一个月的上中下三旬,为每月各水位高程记录,即相当黄河“水历”的作用,据以判断附近农田受涝灾的程度。根据《吴江水考》记载:右水则碑是损毁后,于明代正德五年(1510年)夏季前,重刻在原处的。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因左水则碑已毁,后人依原样仿制一块设置原处,称“横道碑”。
1964年6月,水利电力部上海测设计院会同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有关人员专程调和挖水则碑时,还见明代的石碑仍在垂虹亭北侧岸头,碑顶尚为平整,碑底已受侵蚀,碑面虽有破碎和裂缝之处,仍可见所刻细线及“正德五年水到处’等字迹。横道水则碑是在调查过程中从桥下河里捞取上来,碑脚已损去一角,碑面字迹上部清晰,下部已较模糊,但能辨出痕迹。
垂虹断桥
科学价值:为研究古代薄墩连锁拱桥及桥梁史提供了典型的实例。
2019年10月16日,垂虹断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垂虹断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东门外。
垂虹桥遗址
交通信息
自驾:自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垂虹断桥,路程约2.9千米,用时约8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